(圖/shutterstock)
來源:蔡逸軒(Willie)提供
作者:陳薪智
職場中,有些人追求規律工作狀態;
有的則是崇尚彈性作息,
Look Luke手做甜點共同創辦人
蔡逸軒(Willie)會走上自營品牌之路,
就是他太熱愛自由了。
Willie說當設計師時,
不斷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
他知道自己對工作的願景是奪回自由彈性,
加上設計性格討厭被勉強,
陰錯陽差的際遇下,毅然轉換身分,
從受雇於人轉身為自由工作者。
學設計出身的他,
如果以為他單靠此技能就勇敢離職,那就錯了。
因為他才華洋溢到令人有些妒忌!
圖文設計、文案創意只是基本工,
從靜態攝影、文字撰寫、
手做糕點到社群經營的品牌操作,
每一項能力,
讓他離職後仍不斷接獲合作案。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會說他身分轉換是陰錯陽差,
因為他現在的合作夥伴鑽研咖啡已久,
一直想在台北開設實體店。
但開店本來沒在他的計畫中,
Willie自知如果在台北開一家沒有特色、
缺乏策略的咖啡店勢必很難生存。
所以他決定先從網路著手,
他開始在個人臉書分享手做甜點圖文,
加上那年某個朋友開店,
需要定量的甜點外燴,
新身份新嘗試便順水推舟進行著……
品牌調性強調真誠
社群行銷 靠感染而非說服
一個東西的內涵需要在溝通過程中去豐富,
所以我很反對用呼口號方式經營粉絲團。
品牌溝通應該是感染而非說服,
感染則需要透過很多枝微末節的體驗,
所以口號不應該是一種工具。
Willie過去的設計工作常接觸到品牌規劃,
他清楚傳統的廣告操作有制式的SOP,
例如品牌願景、定位語、核心精神,
靠一句 Slogan當作武器,
快速強化消費者的印象。
但在社群時代此方法可行不通,
現在內容行銷開始蓬勃,
如果不斷靠打口號消費者會疲乏,
所以需要更多角度、
方式讓消費者認識品牌。
Willie說 Look Luke目前
非常強調「真誠行銷」,
人跟人的善意溝通
是他經營品牌過程相當重視的一環。
尤其販售甜點蛋糕,
吃食這件事從心理學角度出發,
往往人都其實相信別人製作、服務的食物,
絕對比自己做的好吃,
而這也牽起人跟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照片來源:蔡逸軒(Willie)提供
自己經營粉絲團,
Willie也感受到不投放廣告情況下,
貼文觸及率近一年明顯下降,
所以需要不斷有新花招。
然而免費的網路資源最貴,
所以在經營策略上,
針對節日或季節性的販售活動,
他靠四部曲銷售心法:
預告、訂購、快要截止、正式截止,
每個環節加上一點挑逗消費者的文案,
都能帶進訂單。
除了臉書,
Look Luke亦積極經營 Instagram,
Willie觀察IG上的使用者年齡比臉書低,
平台不適合經營銷售,
反而能打造形象風格。
IG是圖像思考,加上頁面滑速太快,
所以品牌照片要慎選,好感度才會提升。
Willie自己耗費時間蒐集道具、
規劃圖像調性,
無形中強化Look Luke風格,
同時帶來額外接案機會,
目前已進行N.Y bagels、
KIRIN 午後の紅茶、Good cho`s好丘
夏日小山丘甜點等合作案。
2015年 N.Y bagels 品牌形象攝影
照片來源:蔡逸軒(Willie)提供
專屬自己的互養機制
閱讀是 整合能力的養分來源
不論創業或成為自由工作者,
大家一定會關注「錢從哪裡來?」
Willie說他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互養機制」:
主業與副業的循環互利模式。
自由工作者的身分,
Willie主業是經營 Look Luke甜點銷售,
副業是設計、攝影接案。
儘管每個月甜點販售有固定 KPI,
但他求質不求量,
同時他把一些時間投資在副業,
平面設計是他的優勢,
一來省下品牌設計的外包費用;
二來透過設計特色,
讓 Look Luke品牌在網路獲得廣泛曝光。
也因設計風格受外界肯定,
接連獲得不同領域的商業機會,
像是異業品牌攝影案、出版社商談出書,
這些額外獲利就能養回本業。
Willie說如果當初隸屬公司體制下,
個人品牌很難被外界注意,
但自己出來創業,
明顯感受個人設計被市場看見,
一旦有口碑商機就源源不絕產生。
2015年 N.Y bagels 品牌形象攝影
照片來源:蔡逸軒(Willie)提供
大家一定會好奇,
究竟如何把自己訓練成
同時擁有寫作、攝影、設計、行銷
甚至是製作甜點的技能?
Willie謙虛說,
自身創作的核心價值來自樂於「分享」。
生活中遇到美的事物,
自然就想透過拍攝、文字記錄分享給更多人,
這對個人品牌是一種「輸出」。
而「輸入」的養分來源則是來自廣又深的閱讀,
已是個老男孩的 Willie回想年輕時
便投資時間鑽研日常美學及讀書,
過往的藝術詩意自然成創作底蘊。
事業下一步串連 O2O
打造獨有風味咖啡店
除了透過網路與消費者溝通,
Look Luke平時也利用產品面交,
以及每個月一次的四四南村市集活動,
傾聽消費者聲音。
Willie回想每次市集聚會,
他說市集內是一群特殊的客群,
他們相對友善,
但又會直白告訴你商品的感受。
這樣的不期而遇及消費故事,
自然是內容行銷最好的體驗素材。
照片來源:蔡逸軒(Willie)提供
Look Luke下一步
預計在今年開設 實體店,
Willie認為他是個講求空間體驗的人,
當使用到一個好餐具,
身體會自動把這個觸感體驗記憶下來。
從網路出發,這一路走來,
與事業夥伴逐漸勾勒出實體店的具體樣貌,
因為他們追求 Look Luke
不該是那種可複製的連鎖店風格,
從器皿、家具、桌子
都是Willie親自到世界各地蒐集而來。
我們相信 Look Luke開店後,
一定有說不完的日常故事在街角流傳著。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