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不是「蓋出來的」,是人才聚集自然形成的! 政府若想把台灣 打造成矽谷,首先不能「畫地自限」...

DGcovery

DGcovery

  • 2016-09-01 17:46
  • 更新:2018-07-17 09:18

矽谷不是「蓋出來的」,是人才聚集自然形成的! 政府若想把台灣 打造成矽谷,首先不能「畫地自限」...

(圖/shutterstock)

 

 

作者: YVONNE H.

 

新政府上任後,

發表了

「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之二:亞洲矽谷」的政策,

議題近日持續高漲,

更在數位新創業界

掀起一片正反激辯的討論聲浪,

也反映出國內對此議題的重視。

 

為了改善國會與民間封閉的對話空間,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

也是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

將當初做TED的精神帶進立法院,

開創了「國會沙龍」,

每月設定一個主題開放討論,

讓民眾能更深入了解國家議題。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而本月的主題正是「青年創業」,

邀請了國民黨立委蔣萬安、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

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

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

App Works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等人,

希望透過跨黨派、政策執行者

和業界意見領袖相互傾聽交流,

並與LIVEhouse.in合作線上直播,

與民眾一同參與討論。

 

由左至右分別為:

林大涵、林之晨、翟本喬、許毓仁、蔣萬安、余宛如

國會沙龍  圖片來源:LIVEhouse.in

 

要形成矽谷,先讓大企業倒閉吧!

對於「亞洲矽谷」議題,

該用什麼方式看待,又該如何思考,

眾位講者都持有一個最大的共識──「招攬人才」。

聚集了優質人才,

台灣就會自然形成一個創業風氣興盛的地方,

因為這也是當初美國矽谷形成的原因。

 

如同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所說:

「矽谷不是蓋出來的,

而是人才聚集自然形成的。」

因此台灣蓋不蓋矽谷,蓋在哪,

對他來說意義並不大,

「整個台灣加起來也不過比矽谷大一點,

證明小區域的人才可以流通,

那為何還要將產業聚集在一個八公頃的地方?」

 

翟本喬進一步指出,

美國矽谷的形成,

是因為大企業人才外流造成群聚效應,

如芬蘭的Nokia倒閉後人才出走,

導致許多新興企業成立。

「因為大企業困住人才,

導致他們失去向外衝撞的動能。

所以政府就應該讓大公司倒閉,

讓人才流出,

才能造成更多新創公司興起,

這才是形成矽谷的原因。」

 

 

 

一旦人才匯集形成 群聚效應,

自然就會有跨國大廠 來台設點的誘因,

因為人才智慧產值遠高於任何土地價值,

「就像Google在各國設每一個研發中心,

都是為了人才,不會是你為他設的園區,

所以我們不需要矽谷,

而是應該要討論如何找出人才、

讓各國來台設分公司,

以後人家不會說我是矽谷回來的,

會說我是台灣出去的!」

 

談到人才,

App 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

林之晨則提出了 兩項建議:

 

1.大幅提升資工資管科系人才

隨著台灣數位產業的蓬勃發展,

資工資管科系學生畢業後起薪大幅增長,

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政府應該增加相關科系人才。

如美國哈佛在過去五年,

為了因應數位經濟發展、產業需求,

資工相關人才已成長三倍。

台灣也應該加緊腳步,從學界開始接軌。

 

2.讓國外企業進駐台灣設立營運中心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複製矽谷,

但可以讓矽谷的公司來台灣設分公司。」

林之晨舉例,新加坡過去10年,

從FB到Twitter都在新加坡設東南亞營運中心,

但台灣只有一個Google。

如果有了國際企業的進駐,

相信人才也會隨之而來。

 

 

 

放手讓新創野蠻生長,

才能喚醒「矽谷精神」!

持續推動新創政策並身兼

「綠生態」創辦人的民進黨立委余宛如表示,

亞洲矽谷的口號喊出來就像一面鏡子,

讓我們挑戰自己,

看要不要相信可以變成那樣。」

 

因為台灣籌資市場不易,

加上人才供給及軟體策略面都相對缺乏,

政府機關又無法正確給予協助,

因此很難相信台灣能成為亞洲矽谷。

余宛如建議,

若能在區域裡放手讓新創「野蠻生長」,

從這個點擴散到整個台灣,

成為人才及新創的集中地,

或許可以將台灣的「矽谷精神」喚出來。

 

聘僱外籍人才限制多,

缺乏來台進駐誘因

除了找出人才供應鏈,

政府的法規又該如何修正?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指出

推展新創不該侷限在一個地方,

既然要發展新創就該有新的人才,

但台灣對於外籍白領的心態過於保守,

聘僱人才種種限制反而讓資源畫地自限。

 

他以去年7月實施的「創業家簽證」為例,

本來預計每年目標要發出2千個,

實際到上個月底卻只有21個提出申請,

總共才發出14張簽證。

代表台灣缺乏外國來台進駐的誘因,

和鄰近國家新加坡、香港比較後,

發現或許可以再簡化、放寬申請程序、

增加相關配套措施,

如創業家屬的居留就業就學等問題。

 

 

 

回過頭來反思,

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亞洲矽谷?

雖然建與不建眾說紛紜,

還是希望種種聲音能夠

真正喚醒沉睡的獅子,

 

如同蔣萬安所說,

「矽谷不是地理名詞,是一種態度」,

若政府想將台灣打造成矽谷,

或許應該重新思考

「亞洲矽谷」對於台灣的定位,

以及「矽谷精神」的真正意義。

 

 

本文由 DGcovery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

 

 

DGcovery

DGcovery

DGcovery-看見數位,致擁有獨立觀點的人們。掌握數位行銷、數位創新、數位科技的資訊平台!DGcovery看見數位由一群深耕數位行銷領域的專業人士,從自身實作操盤的經驗中,帶領大家看見企業數位整合成功的案例,剖析國內外一流的數位趨勢,幫助企業、人才、政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都能迅速找到對的風口!

DGcovery-看見數位,致擁有獨立觀點的人們。掌握數位行銷、數位創新、數位科技的資訊平台!DGcovery看見數位由一群深耕數位行銷領域的專業人士,從自身實作操盤的經驗中,帶領大家看見企業數位整合成功的案例,剖析國內外一流的數位趨勢,幫助企業、人才、政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都能迅速找到對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