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 陳鶴文
2015 年的暑假,我在朋友的邀請下,
參加了時報金犢獎與北京大學
新媒體營銷傳播系共同舉辦的
「2015 兩岸大學生創客營」。
這一趟為期十天的旅程,
除了活動主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外,
更促進了兩岸大專院校生彼此之間的交流。
這十天,學員共分成了八組,
最後以主辦單位提供兩個品牌的商品做為實戰案例,
進行實際的廣告營銷並且上台路演(簡報),
以及回答評審的問題。
我其實不是就讀相關科系,
不管是行銷還是設計,我都是門外漢。
但正因為我不會,
所以這是我堅持去嘗試的動機,
「走出去,離開舒適圈,
才知道自己的方向與自己不足的點。」
十天活動下來,
對兩岸同世代的大學生異同,
也有一些我的觀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穿著與面子」
關於穿著:
還記得到第二天時間結束時,
被通知隔天可以不用穿發送的隊服。
第三天一早,
大家集合準備去參觀創業大街時,
我聽到了一個說法:
「一看穿著就知道誰是台灣人誰是大陸人了。」
我也開始觀察,
我發現台灣學生的穿著,比較講究「特殊」,
而大陸學生則是比較有書生味的「氣質」。
關於面子:
這十天當中,
每組都必須當一天的值日生,
負責在課程開始前聯絡講師
以及上台簡短介紹(講師來歷)並歡迎講師上台。
當時我負責介紹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創業家,
我為此將他的資料看了一遍又一遍,
爾後設想介紹講稿,然後開始一直練習。
講師到了,課程開始前 10 分鐘,
我站在講台旁邊,不斷地反覆練習,
其實我非常緊張。
這時候我們同組的一位陸生發現我「怪怪的」,
於是開口:「你怎麼了?還好嗎?」
我:「沒事啦!就......我覺得很緊張,一直口吃。」
陸生:「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呀?」
我:「啊......就我怕出糗吧(?)」
陸生:「有什麼好怕出糗的咧......哎呀!
台下那麼多人,你未必都認識,
他們也未必都認識你,
沒有人會在意的啦~
不必在意他們的眼光~」
聽完這一番不知道算是鼓勵還是嘲諷的話後,
我思考了五分鐘,
這五分鐘結束後我走上台。
拿起麥克風,請同學回到座位上
並且順利地介紹與歡迎講師上台。
在那思考的五分鐘,
我有了個結論:
「恐懼是一種選擇,
緊張、怕丟臉何嘗不是呢?」
二、「表達與分享」
關於表達:
記得我們每天課後休息的午飯時間,
也不忘繼續討論行銷策略。
那天晚上,大家在組長的房間內工作
(設計、討論、觀看數據),
我們都相當投入,也都積極發表意見。
但陸生們眼中
「有時有些多餘甚至無意義的意見,
是在浪費時間。」
的態度,也讓我大開眼界。
例如,我們總是喜歡在開會時說:
「我覺得應該是......所以......」、
「我覺得......」
其中一位武漢妹子卻和我們分享
她師傅(老師)的一句經典:
「別老是一堆雜毛問題唧唧咕咕!
你做過市場調研了嗎?
你整理出實際的數據了嗎?
若是沒有,就別在那跟我瞎扯淡說你覺得。」
三、「思維與思念」
我們在討論、發想文案內容時,
我發現陸生的文字,
總是帶有著濃厚的感情,
那種感情「像是對家的思,對父母的念」。
休息時間,聊過幾次我才明白,
他們大多數人,
為了求學都是離鄉背井,
遠赴千里之外,
那距離可不是台灣最北與最南能相比。
比方說,我們這十天競賽的商品是「毛巾」,
當時有個團隊橫幅廣告中的文字:
「媽媽當年的嫁妝裡,
就有兩條這樣的毛巾。」
當然我們台灣學生也不是沒感情,
我們當時的廣告標語是:
「我對我自己的期待,我明白。」
而我發想的這則廣告標語,
也成為八組中最高點擊率的冠軍。
我們和他們,說著一樣的語言,
卻有著不一樣的思維。
究竟差別在哪?我想,
用文字可能無法清楚的描述。
有時在彼此競爭的情況下、
環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
發現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
不免會有些挫折感。
但是透過這些,
也更清楚了自己哪方面不足,
哪方面需要更正。
我體會到面對不論來自哪國的競爭,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自己是誰、
對初衷的熱情,保持開放的心胸,
才能不被大環境的種種紛擾、
成見所改變了。
四、「文明與素養」
在第五或第六天,
主辦單位邀請我和幾個台灣學生,去分享
「自己對於大陸公共空間文化素養的印象,
以及自己在台灣所受到的相關教育有哪些?」
我提到幾個那幾天真實發生的事:
那天在一間賣包子和餃子的小館,
排著隊等著點餐。
突然我聽到排在前方的一個中年男子
非常大聲地說著「非常繞的普通話」(北京腔)
我聽不太懂實際內容,
但是當時我以為他在和服務員吵架。
心想:「怎麼沒有人去勸說一下,
不然等等打起來怎麼辦。」
沒想到後來聽到服務員說:
「好咧,等會兒給哥您送去!」
原來,不過是日常的買賣對話而已。
我才開始思考,
說話大聲,是無禮、是野蠻嗎?
會不會不過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
不同生長環境、社會文化下,
不同的生活樣貌?
另一個是搭公交車(公車)的例子。
一台塞滿人的公車進站,
我看了就不想上車......
告訴身旁同行的陸生:
「我們等下一班吧!這班人太多了!」
同行陸生回:「下一班人不會比較少,
趕緊上車吧!不然沒公交車,
得花更多錢去叫出租車,那多不划算呀!」
是我們過得太舒適,
還是他們太野蠻?
我默默地在心中進行反省。
此為先前以較主觀的口吻所發表的相同議題
五、「教育與自由」
「武漢妹子」是我這趟旅程中,
最欣賞的一位陸生。
她的那幾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1% 知識在成功人士的頭腦裡,
99% 則在那冷門的書籍裡。」
「不是我們不願意改變大環境,
而是現實使我們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條路。
我們這一組 7 人,
2 個台灣人 5 個大陸人,
那天晚上,我們決定去外面吃烤鴨。
在晚餐結束後,
其實我們可以搭公交車(公車)
回北大那邊的宿舍,
這時其中一位陸生提議:
「不如用走的回去吧,散散步,
咱們還可以聊聊天!」
在散步的過程中,
我們開始聊著各自的童年,
甚至唱起了兒時朗朗上口的兒歌
過程中,我始終走在他們的後方,
望著眼前那熟悉的畫面
(其實是我......不太會唱歌)
我們就這樣,很活潑地在這一路上走著,
我們經過了許多電動車維修站
(類似台灣機車行),
經過了許多家小吃店、雜貨店,
每一戶每一家的人們,都望了過來。
吃飯的人們也都抬起了頭看向我們這邊,
因為這街上、
這路上都是我們的歌聲與笑聲。
忽然間,我發現,
原來在腦海中出現的那一個熟悉的畫面,
是小時候在巷子口
與附近鄰居的小孩們玩耍的記憶。
同時,我是在那時候才知道有這首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5 兩岸大學生創客營合影 (圖片來源:換日線)
我在第一天的日記寫上:「平安」
抵達,入住。文化衝擊!
目前還沒參觀科技公司,
走在大街上,
發現這裡有 80 年代的台北味!
我在第三天的日記寫上:「四面八方」
來自各地不同的「菁英」分子,
得到任務後,
都充滿幹勁的準備展開「行動」了!
這兒,非常競爭,非常殘酷。
但是競爭與殘酷產生「人才」。
我在最後一天的日記,寫下:「收穫」
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
反而不是學了多少東西,而是
「結識了不同的人,
聽了不同的做法,
接觸了不同的文化。」
熱門文章:
- 光有熱情不夠!世界名廚江振誠:「我的廚房裡,現在沒有台灣人。」
- 跨國外商主管職場心得:英文重要嗎?「不傾中自限」的膽識比較重要
- 為什麼要取一個英文名字?我們都搞錯重點了
- 當中國大企業紛紛改變思維,我們還在用「台式責任制」苛求員工?
- 新南向?先認清事實吧──「我來自台灣」在泰國,品牌光環早已褪色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宛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