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過得「太舒適」,還是他們「太野蠻」?──兩岸大學生創客營,與陸生的近距離接觸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8-04 17:53
  • 更新:2018-07-17 09:18

是我們過得「太舒適」,還是他們「太野蠻」?──兩岸大學生創客營,與陸生的近距離接觸

(圖/shutterstock)

 

文/ 陳鶴文

 

2015 年的暑假,我在朋友的邀請下,

參加了時報金犢獎與北京大學

新媒體營銷傳播系共同舉辦的

「2015 兩岸大學生創客營」。

這一趟為期十天的旅程,

除了活動主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外,

更促進了兩岸大專院校生彼此之間的交流。

 

這十天,學員共分成了八組,

最後以主辦單位提供兩個品牌的商品做為實戰案例,

進行實際的廣告營銷並且上台路演(簡報),

以及回答評審的問題。

 

我其實不是就讀相關科系,

不管是行銷還是設計,我都是門外漢。

但正因為我不會,

所以這是我堅持去嘗試的動機,

「走出去,離開舒適圈,

才知道自己的方向與自己不足的點。」

 

十天活動下來,

對兩岸同世代的大學生異同,

也有一些我的觀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穿著與面子」

關於穿著:

還記得到第二天時間結束時,

被通知隔天可以不用穿發送的隊服。

第三天一早,

大家集合準備去參觀創業大街時,

我聽到了一個說法:

「一看穿著就知道誰是台灣人誰是大陸人了。」

 

我也開始觀察,

我發現台灣學生的穿著,比較講究「特殊」,

而大陸學生則是比較有書生味的「氣質」。

 

關於面子:

這十天當中,

每組都必須當一天的值日生,

負責在課程開始前聯絡講師

以及上台簡短介紹(講師來歷)並歡迎講師上台。

 

當時我負責介紹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創業家,

我為此將他的資料看了一遍又一遍,

爾後設想介紹講稿,然後開始一直練習。

 

講師到了,課程開始前 10 分鐘,

我站在講台旁邊,不斷地反覆練習,

其實我非常緊張。

 

這時候我們同組的一位陸生發現我「怪怪的」,

於是開口:「你怎麼了?還好嗎?」

 

我:「沒事啦!就......我覺得很緊張,一直口吃。」

陸生:「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呀?」

我:「啊......就我怕出糗吧(?)」

陸生:「有什麼好怕出糗的咧......哎呀!

台下那麼多人,你未必都認識,

他們也未必都認識你,

沒有人會在意的啦~

不必在意他們的眼光~」

 

聽完這一番不知道算是鼓勵還是嘲諷的話後,

我思考了五分鐘,

這五分鐘結束後我走上台。

拿起麥克風,請同學回到座位上

並且順利地介紹與歡迎講師上台。

 

在那思考的五分鐘,

我有了個結論:

「恐懼是一種選擇,

緊張、怕丟臉何嘗不是呢?」

 

 

二、「表達與分享」

關於表達:

記得我們每天課後休息的午飯時間,

也不忘繼續討論行銷策略。

那天晚上,大家在組長的房間內工作

(設計、討論、觀看數據),

我們都相當投入,也都積極發表意見。

 

但陸生們眼中

「有時有些多餘甚至無意義的意見,

是在浪費時間。」

的態度,也讓我大開眼界。

 

例如,我們總是喜歡在開會時說:

「我覺得應該是......所以......」、

「我覺得......」

其中一位武漢妹子卻和我們分享

她師傅(老師)的一句經典:

「別老是一堆雜毛問題唧唧咕咕!

你做過市場調研了嗎?

你整理出實際的數據了嗎?

若是沒有,就別在那跟我瞎扯淡說你覺得。」

 

三、「思維與思念」

我們在討論、發想文案內容時,

我發現陸生的文字,

總是帶有著濃厚的感情,

那種感情「像是對家的思,對父母的念」。

 

休息時間,聊過幾次我才明白,

他們大多數人,

為了求學都是離鄉背井,

遠赴千里之外,

那距離可不是台灣最北與最南能相比。

 

比方說,我們這十天競賽的商品是「毛巾」,

當時有個團隊橫幅廣告中的文字:

「媽媽當年的嫁妝裡,

就有兩條這樣的毛巾。」

 

當然我們台灣學生也不是沒感情,

我們當時的廣告標語是:

「我對我自己的期待,我明白。」

而我發想的這則廣告標語,

也成為八組中最高點擊率的冠軍。

 

 

我們和他們,說著一樣的語言,

卻有著不一樣的思維。

究竟差別在哪?我想,

用文字可能無法清楚的描述。

 

有時在彼此競爭的情況下、

環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

發現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

不免會有些挫折感。

但是透過這些,

也更清楚了自己哪方面不足,

哪方面需要更正。

我體會到面對不論來自哪國的競爭,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自己是誰、

對初衷的熱情,保持開放的心胸,

才能不被大環境的種種紛擾、

成見所改變了。

 

 

四、「文明與素養」

在第五或第六天,

主辦單位邀請我和幾個台灣學生,去分享

「自己對於大陸公共空間文化素養的印象,

以及自己在台灣所受到的相關教育有哪些?」

 

我提到幾個那幾天真實發生的事:

那天在一間賣包子和餃子的小館,

排著隊等著點餐。

突然我聽到排在前方的一個中年男子

非常大聲地說著「非常繞的普通話」(北京腔)

我聽不太懂實際內容,

但是當時我以為他在和服務員吵架。

 

心想:「怎麼沒有人去勸說一下,

不然等等打起來怎麼辦。」

沒想到後來聽到服務員說:

「好咧,等會兒給哥您送去!」

原來,不過是日常的買賣對話而已。

 

我才開始思考,

說話大聲,是無禮、是野蠻嗎?

會不會不過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

不同生長環境、社會文化下,

不同的生活樣貌?

 

另一個是搭公交車(公車)的例子。

一台塞滿人的公車進站,

我看了就不想上車......

告訴身旁同行的陸生:

「我們等下一班吧!這班人太多了!」

同行陸生回:「下一班人不會比較少,

趕緊上車吧!不然沒公交車,

得花更多錢去叫出租車,那多不划算呀!」

 

是我們過得太舒適,

還是他們太野蠻?

我默默地在心中進行反省。

此為先前以較主觀的口吻所發表的相同議題

 

 

五、「教育與自由」

「武漢妹子」是我這趟旅程中,

最欣賞的一位陸生。

她的那幾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1% 知識在成功人士的頭腦裡,

99% 則在那冷門的書籍裡。」

「不是我們不願意改變大環境,

而是現實使我們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條路。

我們這一組 7 人,

2 個台灣人 5 個大陸人,

那天晚上,我們決定去外面吃烤鴨。

在晚餐結束後,

其實我們可以搭公交車(公車)

回北大那邊的宿舍,

這時其中一位陸生提議:

「不如用走的回去吧,散散步,

咱們還可以聊聊天!」

 

在散步的過程中,

我們開始聊著各自的童年,

甚至唱起了兒時朗朗上口的兒歌

過程中,我始終走在他們的後方,

望著眼前那熟悉的畫面

(其實是我......不太會唱歌)

我們就這樣,很活潑地在這一路上走著,

我們經過了許多電動車維修站

(類似台灣機車行),

經過了許多家小吃店、雜貨店,

每一戶每一家的人們,都望了過來。

 

吃飯的人們也都抬起了頭看向我們這邊,

因為這街上、

這路上都是我們的歌聲與笑聲。

 

忽然間,我發現,

原來在腦海中出現的那一個熟悉的畫面,

是小時候在巷子口

與附近鄰居的小孩們玩耍的記憶。

同時,我是在那時候才知道有這首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5 兩岸大學生創客營合影  (圖片來源:換日線

 

我在第一天的日記寫上:「平安」

抵達,入住。文化衝擊!

目前還沒參觀科技公司,

走在大街上,

發現這裡有 80 年代的台北味!

 

我在第三天的日記寫上:「四面八方」

來自各地不同的「菁英」分子,

得到任務後,

都充滿幹勁的準備展開「行動」了!

這兒,非常競爭,非常殘酷。

但是競爭與殘酷產生「人才」。

 

 

我在最後一天的日記,寫下:「收穫」

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

反而不是學了多少東西,而是

「結識了不同的人,

聽了不同的做法,

接觸了不同的文化。」

 

熱門文章:

 

 

本文獲 換日線 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宛宛 )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