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
房價下跌已經成為一種進行式
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
「亂打房台灣會完蛋」
引起了網路上正反兩面的評價。
到底從經濟學和個人財務管理的觀點,
有一位朋友在臉書粉絲頁上留言問到:
「如果台灣房地產市場價格還會繼續跌,
那自住客是否現在都不用看房了?
免得自己成為買在相對高點的輸家。
另外,台灣房地產到底還會跌多久?
什麼時候才能進場買房?」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價值一定會下跌,
又為什麼要如此看重買來自住使用的房子,
一年多前剛出版
「房地產泡沫來了,
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時,
許多關於房地產的問題多半是
「買哪裡的房子還可以持續上漲或保值?」、
「房地產的價格真的會下跌嗎?」
很明顯可以看出來,
無論市場對於
房地產價格的趨勢是往上還是往下,
未來價格的漲跌方向,
似乎是很多人判斷
不應該持有房地產的主要原因。
如果未來價格趨勢那麼重要,
那為何大家買車時,
卻從不擔心車子只要四輪落地,
價格就立刻打折的問題?
「那是因為買車子就是為了生活需要阿!」
那買房自住不也是解決
自己或者家人的居住需求嗎?
如果我們買車子時,
都能接受這項昂貴的物品
未來價格是漲是跌?
就算房價未來真的漲了 2 - 3 成,
以自住為前提的消費者,
可能做出賣房換取獲利的決定嗎?
對多數人而言,
現在買房會造成沈重經濟負擔
從價格的觀點來看,
此時買房的確不是很好的時機點,
然而若消費者的確具備
強烈需要自購房屋的使用需求時,
該問的問題不是房價未來是漲是跌,
而是自己能夠負擔的總房價上限在哪。
我會建議大家,將購屋預算的上限,
控制在每月貸款總額不超過
每月家庭總收入的35%。
舉例來說,
假設A家庭每月收入為新台幣 11 萬 5,000 元整,
那每月房貸支出最高限度就是:
11 萬 5,000 元 X 35 % = 4 萬 250 元整
特別要注意的是,
消費者最好不要太過樂觀的將績效獎金、
通告費、演講費等非每月穩定性
收入直接轉化為家庭的每月收入,
以免高估自己可以負擔的每月房貸總額,
繼而買下過大或過於昂貴的房子,
成為自己或家庭成員未來十幾年,
肩膀上的沈重經濟負擔。
另外,
也請想要買屋自住的消費者,
忘記銀行有提供「寬限期」這種服務,
這種一段時間內
只需給付利息不用還本的設定,
本質上跟信用卡只給付最低金額
使用之循環利息有異曲同工之處,
都是希望消費者透支未來的收入,
買下自己明顯負擔不起的物品,
而最終吃虧多付利息的,
永遠都是消費者自己。
買房最重要的不是等低點,
而是計算你的「經濟負擔能力」!
更為重要的使用需求要滿足,
不然何必急於此時買房?
無論你是要
買房、買股票、買基金、買黃金……
千萬不要有「買在最低點」的想法,
因為無論從我自己的經驗,
還是觀察身邊投資獲利的朋友們,
幾乎不可能在絕對低點時
買到任何的投資商品。
如果以獲利作為唯一目標的投資行為,
都很難做到「買在最低點」的水準,
更何況是以自住需求為出發點的買房,
消費者應該要有比價格
對於自用的購屋消費者來說,
買不買的起遠比未來會不會漲更為重要,
能否滿足使用需求又比價格高低與否來的更為關鍵;
你知道你跟家人想要什麼樣的房子嗎?
你知道你跟家人喜歡的居住機能嗎?
這些問題都比房價未來是漲還是跌更重要喔!
本文由 dolin66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