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當我們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時特別感傷,
有的同事就會安慰我們說:
「沒事,那個誰誰誰更慘呢,
你比她好多了!」
欸,這種安慰方式好像還挺有效,
自己這麼「幸運」,
再難受也不應該碎碎念了,
應該振作一點。
你是不是也體驗過這種感覺?
想不到還能通過這種方式
來緩解自己的「不開心」,
看來也是一種技巧吶。
可事實上, 這種特殊的安慰方式是帶毒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因為同病相憐
和別人「比慘」能淡化自己的不幸
一方面,和別人「比慘」
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關注。
人在感到不幸福時,
會本能地注意到和自己有
類似糟糕經歷的人群,
因為「同病相憐」;
另外,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存在著局限性,
容易把別人的經歷往自己身上套,
進而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了,
要麼感覺自己不是很慘,沾沾自喜;
要麼感覺自己更慘,
從而不能有效地從困難中進行學習和總結。
「比慘」思維 壓抑了我們真實的感受
試想下,當你看到還有比自己更慘的人,
哪還好意思說自己慘,
甚至是不敢表露自己的窘迫和難受。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這種自我壓抑的行為
會導致認知上的消極變化:
一邊把內心的不安感壓下去,
一邊給自己打氣,
說自己是個堅強而幸運的人。
長時間後會發現這種認知上的變化
正在局限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弱化我們的情緒體驗能力。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
摔了一跤,
為了表示自己是堅強的,強忍疼痛,
連自己都懷疑自己
是否真的已經強大到這種程度。
要獲得和平感和安全感,
別人一定要比我慘才行?
其實,在遭遇不幸的時候,
我們都渴望被了解和理解,
渴望自己的情緒情感被認可。
所以我們「比慘」,
也是想通過這個比較的過程
得到情感的驗證。
這也是受我們的集體價值觀的思維所影響;
只有別人比我更慘,
我才能感覺到有點心理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
還真是聽到別人比自己慘,
才會覺得好受點,
好像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哦!
那除了這種有毒的安慰方式,
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讓我們好受一點呢?
發自內心的尊重人的價值
在我們的文化當中,
價值是由社會地位、財富和能力等決定的,
如果這些都沒有了,
也就等於這個人沒什麼價值了。
因此我們才會通過與別人進行比較,
來追求情感上的驗證,
來彰顯自己的價值所在。
當你能夠認識到
人的根本價值 不僅僅是表面上看到的,
更多的還是潛在的,
你才會認可自己,不會輕易患得患失;
在不幸面前,
也就不需要比慘來獲得滿足感了。
主動尋找情感驗證
當你不幸遇到挫折,很難過,
很需要別人能與你共鳴。
建議你主動去找身邊知己傾吐,
順便了解下別人的故事,
看看別人在困難面前是如何應對的。
當你能獲得理解和支持,
你的內心才會感覺到被同情和接納,
才是真正修復和成長的開始。
如果你是被傾訴的對象
而且你特別喜歡通過八卦別人來安撫對方。
那你可以嘗試著
只認可和接納對方,不去提供太多建議。
對方會感覺到你在尊重他的情緒存在,
並且留給了他體會和表達這份情緒的權利,
而不至於誤解他自己內心的認知。
不去跟別人「比慘」,
更重視自我的真實感受,是自愛的表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