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一個國外朋友回來,
她說她那個小學的小女兒
因為興趣自己組裝了一台腳踏車,
和社區組成一支團隊要參加什麼機具比賽的。
「台灣現在也是多元教育了,
你們小孩最近做了什麼呀?」
當我告訴她,
我身邊的小孩們都在學什麼、做什麼時,
她整個嚇一跳!
「啊,這……和三十年前有何不同?」
我才驚想,對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小孩,
放學後還是在「上課」
現在在台灣的小孩,
白天上課多了英文和鄉土等等新課程,
基本上還是在上課;
這是無妨,因為這些是基礎的訓練。
但,重點是,下課以後呢?
下課後,小孩也拚命上課,
上得很「多元化」,
包括英文、數學、繪畫、
作文、芭蕾舞、空手道……。
這些東西,三十年前就在補了。
「沒錯,台灣孩子學的和三十年前是差不多的,」
我笑笑:「不過,家長可能比以前
更認真的希望小孩學好『這些才藝』。」
聽到「才藝」二字,
朋友的眼睛睜得更大了。
「老天,這不是多元教育啊,
這是『多元補習』!」
她驚呼。
我突然瞭解她在說什麼了。
所謂多元教育,
就是年輕人應該會有很多的「選擇」,
然後,可以無憂無慮的
選擇其中一樣「非主流」的「專修」。
所謂多元教育,
並不是「同時做很多事」!
但,自從教育漸漸朝向多元化以來,
並不見台灣孩子「深入」任何一項,
甚至,反而比以前純注重學業時代,
還要更「發散」了。
「沒有人注意這件事嗎?」
這位朋友說:
「所謂多元教育應該培養某一個專長,
而不是『多元補習」!」
學了一大堆三十年前就有的才藝,
又不再於課業上精進,
孩子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這樣的「多元教育」是不是太「多」了?
父母眼中的「多元」,
造就了沒有童年的小孩
所謂的多元教育,
真的會創造出一個
真的很專精於某項新潮技能的「新少年」,
還是一個完全沒有回憶的「童年」?
只能怪,台灣的父母,
太貪心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宛宛)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