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1216)前三季營收大幅成長,但獲利卻被大漲的原物料價格侵蝕而衰退,究竟食品龍頭是否能恢復原本的水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篇將與您分享:
- 統一(1216)簡介
- 營運概況
- 未來展望
- 股利政策
- 體質分析
- 結論
統一(1216)簡介
統一集團創立於1967年,初期以麵粉、食用油等食品起家,之後擴大事業版圖,像是超商、證券、藥品等事業,目前為以食品業為主的控股公司,根據第三季法說會,營收來源主要來自超商物流,營收占比48%,食品其次,營收佔比為34%。
投資架構
統一旗下事業體可分為五類,多是圍繞在食品飲料及物流零售,雖是多角化經營,但仍屬於同一產業,並無過度分散,其中有統一超(2912)、大統益(1232)、統一證(2855)等上市櫃公司,而統一超也是統一企業的金雞母,在台灣超商市場中穩佔龍頭地位,且每年穩定展店,維持市佔第一。
(資料來源:統一)
營運概況
統一今年以來,受惠疫情趨緩、防疫政策鬆綁,民眾出遊意願提高,加上夏天商機及中元普渡等季節性需求,累計前三季營收年增10.8%;但因通膨、俄烏戰爭等因素推升食品原物料價格,加上產品凍漲無法轉嫁成本,導致獲利被侵蝕,前三季稅後淨利146億元,年減11.4%;EPS 2.57元,年減11.4%。10月營收429億元,年增9.7%;因正值中元普渡及春節間的空窗期,在中元拜拜的食品庫存尚在消化,農曆春節還有兩個月下,11月營收406億元,年增3.32%,為今年單月營收次低。
統一超(2912)
身為統一金雞母,統一超前三季受惠疫情後帶來的出遊消費潮,獲利表現不負眾望,前三季稅後淨利73億元,年增11.8%,其中7、8月因頻創高溫及中元普渡,使冰品、飲料及食品等銷售表現優於以往,營收屢創新高。另外,台灣7-11持續展店,累積至10月店數已達6,585家,而菲律賓7-11營運也在疫情降溫後恢復正常水準,未來統一超營收獲利仍將穩健成長。
未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