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全家就是你家」,
相信大家對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不陌生,
台灣的便利商店密集度僅次於南韓,
在全球排名第二,
近年來超商間的競爭越演越烈,
不僅將咖啡廳、洗衣店、超市搬進店裡,
還結合APP、電商、大數據等數位科技,
滿足消費者不同生活型態和購物需求,
顛覆以往大家對便利商店的認知,
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就是台灣超商二哥—全家(5903)。
公司簡介
公司全名為全家便利商店(股)公司,
資本額22.3億元,
成立34年,上櫃時間20年,
主要經營鮮食零售(占比92.1%)、物流業務(占比5.5%)及其他(占比2.4%),
在零售業的產業鏈屬於中游,
上有製造商、代理商、經銷商及物流業者,
下有終端消費者,
作為台灣第二大連鎖便利商店,
截至2022年10月底為止已有4,111家門市,
僅次於超商龍頭統一超的6,585家門市。
▼全家位於零售產業鏈的中游
(資料來源:全家2021年年報第58頁)
股東結構
從下圖一可知全家的前十大股東占比近九成,
近七成由內部人持股,
包含母公司日商全家(股)公司持股45%,
及時常在全家飲料櫃看到的泰山(1218.TW)持股22.46 %、光泉牧場持股5.29%,
因此造成全家股票的流動性,相對統一超來的低。
不過這份前十大股東名單,
近日面臨大洗牌,
第二大股東泰山為了抵禦龍邦(2514)的經營權之爭,
12/5祭出「焦土政策」,
以鉅額逐筆交易的方式出脫手中43,300張全家股票,
總交易額高達80.97億元,占全家19.39%股權,
買家為國泰金控的最大法人股東「萬寶開發」,
更新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詳下圖二,
據傳國泰蔡家看好全家作為國內超商二哥的零售通路優勢,
其今年4月上線的「全盈支付」,
也可補齊國泰集團在電子支付方面的缺口,
未來透過零售通路、電子支付的雙管齊下,
將與擁有富邦媒(momo)的富邦集團一較高下。
▼圖一:全家截至2022年11月止之前十大股東
(資料來源:華南證券-董監持股)
▼圖二:泰山處分全家股票後之前十大股東
(資料來源:自行彙整)
產業現況
標準化已非連鎖便利店優勢,異業結盟才能走出新商機
便利商店透過連鎖加盟模式,
在各地快速展店、深入社區,
擁有最高的密度及滲透度,
但追求標準化、一致性已經不再是經營連鎖便利商店的法則,
如何針對不同商圈的特性,
因地制宜地規劃展店/鋪貨策略,
發展出可複製,又能做出差異化的模式才是趨勢,
全家從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針對不同客群發展出不同的概念店:
2018年推出Let’s Café旗艦店,瞄準對咖啡品質、餐飲生活更講究的客層;
2019年,在高雄85大樓附近的住商混合區,推出咖啡、洗衣及超市機能三合一店型;
在地峽人稠的三重、林口開設了洗衣複合店;
在以小家庭為主的住宅型商圈推出冷凍機能店(龜山新城店、淡水海都店);
針對有冷凍生鮮需求的熟齡族群開設『天和鮮物』複合店,
上述複合店的業績比一般店面至少高二至三成。
二、運用零售通路的經驗及資源,進軍餐飲業:
2011年成立第一個餐飲品牌『沃克牛排』,
2012年與日本定食類連鎖餐廳第一品牌『大戶屋』合作,
2019年看準韓流熱潮持續發威,導入韓式炸雞品牌「bb.q CHICKEN」。
全家秉持務實創新理念,推出多項數位轉型
近年來因疫情肆虐,
居家辦公讓便利商店的來客數銳減,
造成實體通路的營收下滑,
各家超商開始跨足電商領域,搶攻未來商機,
但早在2016年12月,
全家就與17Life共同合作,在台灣首推咖啡寄杯數位平台,
讓消費者寄杯後可跨店領取,也可轉贈,
改變了超商咖啡銷售的商業模式。
2019年起公司運用科技整合技術,
推出Fami錢包,將習慣現金付款的消費者引導到非現金支付的新領域;
2020年與PChome旗下的Pi錢包以及玉山銀行合資成立「全盈支付」,
成為台灣第一家由實體零售、電子商務、銀行等虛實商業結合的電子支付機構,
串連起像是可不可紅茶、拉亞漢堡等連鎖餐飲業;
2021年進行數位轉型,首創在 APP上「隨買預約取」、「隨買跨店取」,
會員可於APP上以較優惠的價格購入多樣商品,
並於全台之全家便利商店領取,
會員間還可以互相轉贈商品,
成為超商新型零售平台之先驅。
因應社群電商、網紅經濟當道,
全家打造零成本、分眾化的開店平台─「好開店」、「好賣+」,
提供免租金、免成交手續費等零成本開店服務,
讓許多主打line好友圈、Facebook社團、直播頻道上的小賣家,
也能享受簡易的接單平台,以及金流、物流、資訊流相互整合的「三流服務」,
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經吸引近40萬名賣家,
成交超過2,300萬筆訂單,
全家之所以要提供這些服務,
目標是要增加配送的EC包裹數量,
以賺取包裹的物流費用,
同時利用取件搭配行銷優惠,提高客單價。
營收狀況
累計前11個月營收年增8.5%
全家11月營收77.57億元,年增10.5%,
因有效掌握雙十一、黑五購物節等商機,
鮮食業績年增超過一成,一般商品年增7%,
鮮食部分主打聯名策略,
推出山海樓、黃亞細、長榮航空等多款鮮食新品,
帶動微波熱食業績成長三成,
累計前11月營收為829.18億元,年增8.5%。
至於獲利方面,
今年第一季受疫情、陰雨氣候影響而下滑,
但第二季表現恢復正常,第三季在暑期旺季加持下,
累計獲利已經轉為正成長,
前三季每股稅後EPS為4.64元。
▼全家的合併月營收
(資料來源:CMoney股市)
財務狀況
全家的體質屬於警示
接下來利用「艾蜜莉定存股」的體質評估功能,
來檢視全家的財務狀況,
我們發現全家被評定為「警示」,
以下我們針對不良項目逐一探討。
▼全家體質評估為警示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手機APP,2022/12/14截圖)
不良項目1:
▼盈餘再投資比例 > 200%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手機APP,2022/12/14截圖)
盈餘再投資比率的公式為:
(近1年的非流動資產-4年前的非流動性資產)/近4年稅後淨利合計
檢視「非流動性資產」(長期投資 + 固定資產)的金額,
2018年底到2022年Q3之間增加了94.71億元,
主要是公司一直在拓展新店鋪,加上既有店舖重新裝修,
以及興建廠房、取得土地等,
讓非流動性資產的金額不斷膨脹,
雖然超商零售業的產業特性就是靠增加門店數,
來拓展市占率、增加營收,
且公司表示這幾年重大資本支出的資金都是以自有營運資金因應,
但後續還是要持續關注公司的獲利能力是否能跟上投資腳步。
▼「非流動性資產」(長期投資 + 固定資產)的金額
(資料來源:CMoney股市)
不良項目2:
▼股本小於 50億元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手機APP,2022/12/14截圖)
全家股本只有22.32億元,
小股本的公司流通在外股數也少,
股價波動幅度相對較大。
雖然全家有近9成的持股都在大股東手中,
真正流通在外的股數只占1成,
不過即使股價跌到便宜價以下,
我也不會投入過多資金。
不良項目3:
▼負債比率 > 50%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手機APP,2022/12/14截圖)
全家及統一超(2912)的負債比率自2019年起大幅攀升,
原因是超商以前採用「營業租賃」方式承租營業據點,
每年只需將支付的門店租金帳列損益表的費用科目,
租賃所涉及的債務(尚未支付的租金承諾)並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
但IFRS 16租賃會計準則在2019/1/1生效後,
租賃不再區分營業租賃或融資租賃,
只要是從租賃合約所獲取的「使用權」都會被納入資產當中,
而相應的「租金承諾(或財務承諾)」就會被納入負債之中。
▼全家及統一超(2912)的負債比率從2019年起大幅攀升
(資料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因此觀察負債組成,
會看到「租賃負債-流動」及「租賃負債-非流動」的科目,
就是在反映租約到期前,
未來承諾要支付的租金義務折現值。
而另一項占比較大的負債為應付帳款,
由於應付帳款無須支付利息,
因此常被視為好的負債。
總結來說,
超過一年以上才要支付的「租賃負債-非流動」占比為36.5%,
被視為好負債的應付帳款占比為16.28%,
兩者合計為52.78%,
占負債比率89.78%超過一半以上,
因此後續只要確認公司的償債能力無虞,
我認為暫時還不需要太擔心。
▼全家的「應付帳款」及「租賃負債-非流動」占比就達52.78%
(資料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展望後市
公司表示疫情解封後營運有逐漸回溫,
今年預計展店170家,
明年預計展店150家,
未來將透過數位轉型,
達到「人人手上有全家」的目標,
逐步建構以顧客生活為中心的服務連結,
成為創新生活提案的「科技零售業」。
★警語:以上只是個人研究記錄,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投資前請獨立思考、審慎評估。
★25 K 起薪小資女也能不勒緊褲帶過日子,過上財務自由的人生?
趕快來看秘訣手刀衝 >>
【歡迎加入艾蜜莉-自由之路臉書粉絲團】
跟著艾蜜莉一起 學習投資理財,
一起邁向 財富自由~(手刀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