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你好,我是 Vinay,
我現在已經到斗六車站了,
我放完腳踏車後就會到你們那邊去喔,」
電話一頭傳來讓我嚇得半死的流利中文。
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Vinay 之前在新加坡當電腦工程師,
後來把工作辭掉了然後到亞洲各國去旅行。
去過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寮國、及大陸,
最後來到台灣學中文。
然後在回印度前騎腳踏車環島,
途中來到了我們學校。
他竟然在師大學 9 個月就可以這麼厲害了...
想到我國文學了十幾年
還都是處在一種很悲劇的狀況,
而他竟然還可以用中文寫網誌!!
老師們也對這個會講中文的
印度男生感到非常好奇...
要不是大三曾去過印度,
不然我對這個全球數一數二奇妙的世界,
應該會跟眾小鬼們一樣完全霧煞煞。
就連老師們,
也對這個會講中文的印度男生感到非常好奇。
其中一堂課一開始,
Vinay 簡單地自我介紹說他的國家在印度,
然後在黑板上畫出印度和新德里時,
老師舉手發問了:「那個杜拜在那裡?」
「……蛤?」Vinay 有點聽不太懂。
「那個……杜拜在阿拉伯那邊,
離印度有點遠。」
我同時跟 Vinay 和學生們解釋,
然後學生們就發出爆笑。
講到印度的食物時,
Vinay 提到印度吃素的人口很多,
老師又舉手了:
「印度人是不是都不吃豬肉?」
「不是豬肉,我們通常不吃牛肉,
不吃豬肉的是穆斯林。」Vinay 回答,
然後學生們又發出爆笑。
我當時也跟著一起笑,
但是卻隱約地發現好像有點怪怪的。
直到後來,老師第三次舉手:
「你們是不是有那個很多肉串在一起,
然後用削的那個?」
「……蛤?」Vinay 再度對不到頻。
「那是 Kebab,沙威瑪...
應該是土耳其那邊的。」我跟他們解釋。
學生再度哄堂大笑拍桌,
還一邊起鬨老師好傻好天真。
此刻,我才發現事情已經嚴重到不可收拾了。
因為接下來,
老師不敢再問問題了,
學生們更是沒有一個敢舉手。
而我當下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窘境。
如果老師不問這些「傻問題」...
的確,
這位老師原本對印度的印象充滿著錯誤,
所以常常會問錯問題。
但那又怎樣?
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學生
其實也不知道沙威瑪是土耳其的,
如果老師不問這些「傻問題」,
我根本就不會想到他們可能會跟杜拜搞混,
或是把印度人跟穆斯林混為一談。
就是因為她問了,即便被糾正,
但也馬上就學會了阿。
「如果不讓學生犯錯,
到底要怎麼指望他們學習?」
一位無緣來到學校的土耳其沙發客曾這麼跟我說。
因為我們不允許學生犯錯,
老師們更不被允許犯錯,
搞到現在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
什麼都不要做就都不會錯的擺爛泥沼。
學生擔心問蠢問題被嘲笑
而寧願一知半解地繼續裝懂,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恐怖的事情,
不要再把這個問題推給什麼台灣人比較害羞、
或是學生不想學了。
如果我們不再因為學生寫錯答案
就責備他怎麼那麼笨,
而是替他高興說他即將要學會了;
如果老師不再堅持
自己必須當個什麼都會的完人,
而讓學生知道他們也是個
會犯錯需要不斷學習的正常人,
老師們會不會教得比較開心?
學生們會不會有勇氣跟老師分享他的困惑?
關於「困惑」,還有個想法想在此分享一下:
在台灣,
我們常常會稱那些在國外長大的台灣人做 ABC。
原本,我還很單純地以為那是因為那些
喝洋墨水的台灣人
整天講英文用 ABC 才被這樣叫的。
後來才知道,
ABC 指的是 America Born Chinese
(美國出生的華人)。
所以 ABC 這個詞基本上只有我們可以用,
就是華僑的意思。
那印度人呢?
Vinay 說
「印度也有非常多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印度人,
但我們就不是叫他們 ABC 了,
我們叫他們...ABCD,
America Born Confused Desi
(美國出生的困惑印度人),
Desi 基本上就是印度人的意思。
至於中間的 confused……
是因為這些印度僑民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
但是他們常常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人。
在美國人眼裡,因為他們的長相,
他們永遠都是印度人;
但是回到印度,因為他們不會說印度話,
也不習慣用手吃飯等印度文化,
所以印度人也都不把他們當印度人看。
於是,他們才會如此困惑。」
很難不令人聯想到亞細亞的孤兒。
日治底下的台灣人,在中國被當日本人,
在台灣又被日本人當中國人......
高砂族可能又更加無奈。
我們所謂的歸屬感,
似乎漸漸變成了一種
得藉著排擠其他人
才有辦法感受到的價值。
我很不喜歡這樣子,
試問這個世界上,哪一場戰爭不是來自
兩個對自己國家擁有強烈歸屬感的人群?
我希望,
任何時間,任何人,
都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感受到家的感覺。
我希望人們能理解到──
所有的人,都應該是一樣的,
而且本來就一樣......
我不是不愛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家人。
我只是很清楚這世上所有的人、所有生命,
也都是值得被愛的。
Lov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have.
現在加入好友
用好文章 投資自己的腦袋 🔥
40 歲以下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你生活上的 各種煩惱!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粉絲團
熱門文章:
- 「我要介紹台灣!」──荷蘭小學生上「簡報課」,卻不讓台灣媽幫忙
- 赴美生子為了教育好?殘酷的真相是:更容易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 烏克蘭「人生勝利組」來上課:「光靠拼命工作,我們不可能出來旅行。」
- 「打工留學有笑有淚,申請前應細讀以下說明書」──倫敦五年心得文
- 「喜歡自己,每一天都將精彩無比」──摩洛哥媽媽教我跳脫框架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