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布爾‧丁夫人/瘋荷日曆 My Dutch LifeStyle
荷蘭小學生約在小五、小六
(台灣小三、小四)階段,
學校就已經在培養孩子「做簡報,學表達」
的個人(或搭檔)演說課,
並不是照著課本念的呆板學習,
也不是演講比賽那樣令人緊張出汗,
更不需要照著學校課程走,
而是依照個人興趣、喜好
針對一個有趣主題與全班同學分享,
話題天馬行空不設限、
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模式,
當然老師也沒有評分工具,
就如同其他同學一般聆聽孩子們分享,互相學習!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約 20 分鐘的個人或雙人 show,
主要精華就是簡報前的「資料蒐集與融會貫通」,
也正因為主題是由學生們自己決定,
想當然在蒐集資料過程大多需自身完成,
可以去圖書館找書、
上網查資料或是詢問爸媽專家都好,
時間利用課餘之後自我安排,
爸爸媽媽會來幫忙嗎?
絕大多數 90% 家長都是袖手旁觀,
不會幫忙找資料或做作業,
但總會給孩子們建議,
如何有效獲取資訊
或是幫忙電腦軟體操作便於發表,
準備時間約一周左右,
如何表達傳遞與資訊融會
也是另一個自我學習經驗。
如果是雙人組,除了以上基本步驟,
小小年紀也順便學習
合作/分工/妥協/溝通......團隊結合,
因為不是獨角戲,
需要雙方都 ok 的情況之下,
聯手合作出的演說課才會更盡善盡美。
幾周前終於輪到 Rory 的演說課程,
本以為他將一人演出,
沒想到老師給他多加了個搭檔同學 K,
而主題是他倆都覺得有興趣、討論下來的共識。
他們說好要一起介紹台灣
──原因當然就是因為 Rory 媽媽來自台灣囉!
當下聽見,我覺得這主意太棒了,
心裡還沾沾自喜想說
我一定就是他們的顧問軍師,
全班甚至全校還有誰會比我更加認識台灣,
我便問了 Rory 與同學 K 說,
哪......等一下是不是要來我家找資料,
希望可以幫上忙,
沒想到 Rory 卻說「不用啦!
已經和同學 K 約好了,待會去他家,
我們要用 Powerpoint 來做簡報,
5 點前我會自己回家。」
當下,我腦筋一片空白,啥?蛤?嗯?
不需台灣媽媽幫忙,
就可以自己來介紹台灣?
這大大問號立即跳出來跟著我一路到家,
一見到 Ruben 拔馬上大吐苦水,
雖說不至於生氣,但失落成分倒不少,
難道媽媽我一點「被利用」價值都沒有嗎?
只見 Ruben 拔笑笑地說,
哎呀!這就是荷蘭教育,
自己問題自己解決,
你要放手讓他們去找尋,
學習經驗就是從一連串過程推砌出來,
而不是鋪好道路一路順風,
最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強調務實性任務,
即使結果表達不甚完美或精緻,
但身體力行的親自探詢,才是最寶貴之處。
就在簡報演說課結束當天,
在那之前 Rory 果真都沒問過我任何問題,
他說他已經和同學 K 一起討論完成,
我也只貢獻小小荷蘭電視台
來台灣造訪的 YouTube 影片介紹,
其餘都是他倆自個兒準備好要如何介紹台灣,
因此詳細內容我真得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什麼。
但 Rory 放學後卻開心地告訴我說,
他帶去介紹的台灣地圖大家爭相傳閱,
尤其是最後 Rory 帶領全班一起用中文數數,
從 1 到 10,同學們都覺得很有趣極了,
各個都眼睛發亮說中文,
就連老師也覺得這真是特別的簡報演說。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Wendy)
延伸閱讀:
- 我在香港第一學府留學:這裡適合飛黃騰達,卻不適合養精蓄銳
- 面對現實吧!你有多大決心闖蕩世界?愛台灣,你又付出了多少?
- 法國不浪漫──「來自東方的女子」,我學到的第一堂課
- 相遇時就註定了別離──沙發衝浪是幸福亦是淚水
- 不會說德文、不愛喝啤酒,我能在德國生活嗎?──讀者問答(生活篇)
想看更多 投資誌 的精彩內容
歡迎將我們 加為好友 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