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吃火鍋時
我們都知道
哪些食材要先放、後放
慢燉還是快煮。
投資理財也一樣
最好先了解每種工具的屬性
再決定投資方式
才能有實質的收穫。
先說火鍋的食材
主要分天然食材和加工食品。
天然食材如肉類、蔬菜類等等
加工食品像各種餃類、丸仔類...
實際在吃時
愛鍋老手還會講究火候大小
湯水大滾或小滾時可煮什麼
或什麼食材先下(例如玉米段、芋頭)
什麼後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說著說著
有人不時強調吃火鍋
就是要吃食材的原味
怎麼可以煮成大鍋菜
把味道混雜在一起呢?
大鍋菜是我們在家
為貪快和方便的權宜之計
只為吃飽談不上好吃不好吃。
我倒是覺得吃火鍋和大鍋菜
有一樣最大的不同
就是可以挑自己喜歡吃的下去涮煮
或多吃一點
不太喜歡的就少吃或不吃。
但大鍋菜煮成一鍋
不太好再去挑選。
這和我們在進行投資理財相似
投資工具很多
有些適合我卻不一定適合你
該個別處理
而不是兩人都使用
混雜在一起的多種投資工具。
例如我已經退休
我的理財規畫應以保本為主
進而追求平時有固定配息
可用於生活花用
行有餘力再投資獲利較高
險也較高的投資工具。
所以我的配置以
配息型的債券基金
或平衡型基金為主
再以較少部分的資金
投資海外股票型基金。
前者變動少
調整投資組合的時間
也拉得比較長
後者則隨全球景氣變動
適時調整組合。
這和玉米段可以煮很久
地瓜葉不能煮太久很像。
我一向強調投資理財無捷徑
該有基本的規畫
並且按部就班進行
這跟吃火鍋很像
選好湯底後
等湯底滾了才能煮食材
而且一次煮一樣或少數幾樣東西。
什麼東西先煮後煮、煮多久
和各種投資工具的風險
報酬差異也很相似。
火鍋當中的那些加工食品
我覺得很像
金融市場中的衍生性商品
(如期貨、權證)
通常這類食品我不太吃
衍生性商品我也絕少投資。
加工食品常被發現有不當添加物
或根本是假的,像假海參、假魚翅等。
衍生性商品
則常隱藏一般人不易察覺
或不懂得評估的高風險
一出問題常常就是血本無歸。
吃火鍋我們可選擇不吃這類食品
但大鍋菜中常常包括這些東西。
投資如果像吃火鍋就可有選擇
若像吃大鍋菜
有可能買到不適合的衍生性商品了。
說到吃
又有專家會說
好吃不代表健康
吃太飽也不健康
要健康吃火鍋,就要適量
並注意各種食物的均衡營養
投資理財也一樣
該講究符合自身或家庭需求的投資工具適當配置
過程還要花些心思去注意、調整。
我覺得湯底有些像儲蓄
沒有一些母錢是不可能進行投資的
沒有湯底也不可能吃火鍋。
吃火鍋不求快
投資理財也講求穩健周全
不該為了追求快速致富
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高風險投資。
至於大鍋菜
以前大都用來處理被稱為「菜尾」的剩菜
本來就談不上美味
有些像投資中的懶人投資術
很難有理想成果。
選擇理財方法時
別像吃大鍋菜一樣
什麼都有
這樣並不能分散風險
反而會因為東西太多
不知道怎麼下手呢...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