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房子對人類最基本的功能
應該是「居住」需求
但隨著房價逐年上揚
以及房地產對華人社會來說
具有「社經地位」與「財富能力」的表徵
使得房地產進階成為個人理財
與資產配置的主要產品之一。
不過,伴隨高齡化、少子化趨勢
準退休族要有新思維
尤其過往在認知上
習慣把房子「留」給後代子孫的人
應該思考善用房屋的既存價值
幫自己規畫老後退休金
以追求個人更好的退休生活品質。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在國外
「以房養老」制度
早就行之有年
而台灣政府推動的「以房養老」源起
則可追溯到 4 年前。
當時國內發生多起
獨居老人坐擁黃金屋
卻因不符合社會救助資格
而餓死家中的悲劇
之後內政部在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等直轄市
試辦「公益型以房養老」
但因申請資格限制多
以致成效不彰。
去年底
合作金庫銀行
領頭推動商業型
「以房養老」貸款
放寬申請人限制資格
這才讓市場活絡了起來。
根據金管會統計
今年1月全市場放款件數僅 21 件、
放款金額 1.98 億元
隨著參與銀行增加
到 4 月底放款件數可望突破 160 件
總體放款金額累積可超過 10 億元
相對其他理財商品
成長速度驚人。
商業型「以房養老」
幫退休族增加養老金
目前國內總計有 6 家銀行
配合政策推出「以房養老」專案
種類多元
從最陽春的住宅逆向房貸
到可結合保險、信託的套餐組合
乃至逆向理財型房貸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時代
老人商機是銀行的新藍海
相較過去定存轉類定存保單
可結合房貸、保險與信託商品的
「以房養老」專案
成為銀行與保險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可說是「銀行通路的保險2.0版」
國內目前分別是合庫、土銀、
台企銀、第一銀及華南銀
台灣銀行最快在 4 月底加入戰局。
而隨著保險、信託產品的加入
各家銀行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合作金庫去年底首推以房養老
經驗豐富且承作件數最多。
當初為了避免申辦者的生活費被利息吃掉
董事長廖燦昌主張
只要利息超過月撥付款金額的三分之一
剩下未收取的利息差額
可在契約終止時一次收取
而這個「利息掛帳」
是林哲群認為十分人性化的考量。
空有一個房子
卻在家裡餓死真的很慘耶...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