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顧問公司工作,
便會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情境是用不到投影片
(PowerPoint)的。
幫客戶分析商業決策並作出建議時
使用投影片、教新進員工如何建模型時
也用投影片、連要取笑同事時,
都很自然地會把糗事與醜照用投影片方式呈現。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因此,當我今年參加公司在美國舉行
為期三天的訓練,
發現公司人資除了一手提著行李、
另一手便是一箱投影機時,
我立刻會心的笑了。
這幾天下來,
應該有上百張投影片要準備粉墨登場。
公司這次的訓練課程著重在演說與溝通技巧上。
訓練的一天,
便來了一個外面聘來的溝通專家,
準備帶領大家上課。
這位溝通專家是位中年的女士,
聲音宏亮、精神飽滿,
一出場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但似乎壓根沒任何打算使用投影片:
連投影機的插頭都沒插。
這位女士注意到了大家的狐疑,
也立刻毫不掩飾的說了,
她接下來幾天的訓練,
完全不打算使用任何投影片。
更妙的是,她說了句讓我回味許久的話:
「你的投影片,不等於你的報告。」
這句話當然並非前無古人。
大家都知道投影片只是輔助工具,
重點在於講者是否能有效地傳達關鍵訊息;
有趣的是,聽了她這句話後,
我開始想起自己初入職場時,
幾乎處處被投影片牽制的情況。
例如,要跟同事或老闆報告某個專案的進度時,
反射動作一定是先
把有著各式圖表的簡報打開給大家看,
我再開始講解。
而投影片等待載入時,
全場便一陣尷尬靜默。
又或,
有時會遇到跟客戶報告分析結果才不到一半,
結果會議時間卻快用完的情況。
這時,下意識中第一個閃過的想法便是:
每一張投影片都如此神聖,棄之可惜,
糟蹋說不定還會被雷公劈。
因此接下數分鐘內便如蜻蜓點水般,
光速帶過30張投影片,
殊不知聽眾仍滿頭霧水。
當年會有這樣的壞習慣,
主要來自於尚未能分清楚「說什麼話」、
「傳達什麼訊息」、
與「促使採取什麼行動」之間的差別。
身為演說者,
若不知道自己最終想對聽眾產生什麼影響,
很容易便被投影片牽著鼻子走,
並被限制於框架之內。
投影片提供的,只是架構與輔助,
不應該取代演說的中心思想。
其實,不論於公於私,
我們可以把自己跟任何人的交流對話,
都當成一種演說。
畢竟我們不管說什麼,
都是在表達自己或傳遞訊息,
不一樣的,只是觀眾的多寡罷了。
若從這個角度想,就不難發現:
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
都帶了一疊厚厚的投影片。
而這些投影片,有可能是你的學歷、
有可能是你的職場成就、
有可能是你的社經地位,
也有可能是你的家世背景。
我想到自己每次跟新客戶介紹自己公司時,
頭幾張投影片總是會先提到
公司全球有多少據點、大股東有誰、
以及旗下客戶有哪些知名企業。
同樣的,我們跟人互動時,
這些投影片也很自然地會被第一個拿出來,
只不過大家習慣講的是學歷、工作、
薪水、或人脈罷了。
適度的使用這些投影片是好的:
我們不但可以借助它們建立可信度,
有時更能透過這些元素跟他人找出共通點、
建立關係。
但也有些人,一旦少了這些投影片,
就發現自己說不出什麼東西了。
平常,我們可能習慣倚賴著學歷、職稱、
或甚至長相行走江湖:
當你今天沒有了這些東西,
你是否還會是個有故事的人?
你是否仍能有自信地暢談自己的想法、
表現出自己的熱情、與他人建立橋樑?
還是,你會像我剛進公司時一樣,
完全被投影片牽制:
沒了投影片,就端不出牛肉?
每次想到這點,
我都會想到當年在成功嶺新訓時的日子:
雖然日子苦哈哈,
但當每個人都剃了頭、穿上一樣的迷彩服、
開始學習適應全新一套的遊戲規則時,
你反而更能看清每個人的本性。
不管你入伍前是在念博士、賣水果、
準備結婚、或忙自己的事業,
這些在新訓時都不太重要,
因為大家都一樣菜。
相反地,在這種環境下,
你可以直接觀察到誰有義氣、誰有同理心、
誰能吃苦、或是誰有著幽默感。
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處世態度,
有時反而因此最能赤裸裸地被看清。
但是,這些深層的人性元素,
常常被寫著學歷、職稱、
或薪水的投影片給蓋過去。
這對於我們了解自己固然無益,
對於我們了解他人更是一種阻礙。
當人家把寫滿顯赫的學歷
或職稱的投影片塞到我們眼前時,
我們是否能撇開那些包袱、
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去真正了解這個人?
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跟你的背景天差地遠、
完全不在乎你的學歷或事業時,
你是否就變成了啞巴,無法找到連結點?
「你的投影片,不等於你的報告。」
這句話,若把層次拉高,
也可以改說成:
「你的招牌,不等於你這個人。」
如果你只有幾分鐘的時間,
而演說主題是你自己,
你會選擇機關槍式地
掃過30張寫滿各式招牌的投影片嗎?
抑或,你其實很清楚你的核心價值,
不須依賴任何寫滿學歷、職稱、
或社經地位的投影片來襯托出你自己?
逼迫自己卸下包袱與跳出世俗的框架,
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去了解自己以及他人。
從今以後,少幾張投影片吧!
熱門文章:
- 與「精通三國語言、月領3K」的嘟嘟車司機晚餐,驚覺自己是何等幸運
- 「台灣房價跌定了?」現在買房,小心毀掉一生
- 從「很抱歉這職位不適合妳」到「歡迎妳的加入」──歐洲求職大不易
- 光有熱情不夠!世界名廚江振誠:「我的廚房裡,現在沒有台灣人。」
- 從瑞典反思台灣:個人主義適合我們嗎?──Interdependence or Independence?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