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人生路,是靠父母替孩子打底!」 一位教學 10年的老師,給家長的建議!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6-04-14 10:25
  • 更新:2016-06-07 08:49

「一半的人生路,是靠父母替孩子打底!」 一位教學 10年的老師,給家長的建議!

(圖/shutterstock)

 

「我以後會不會

養出像兇手一樣的孩子?」

 

作者:domin

 

這真是個很難回答,

很難歸結出結論的問題。

自己在教育現場十年,

所接觸的國中生和高中生

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

可以從經驗去歸納出比較具體的只有一個:

通常學校的同學老師

無法替某個學生處理的問題,

其問題多半來自 家庭

 

 

連老師也幫不上忙的,

問題一定出在 家庭!

也就是說

學生如果遇上問題,

而學校的輔導機制和教師同學的協助也使不上力的

那就肯定是家庭所帶來的問題

這是我在教育現場

多次對自己的無力和無能感到挫敗沉重的一點

(有責任感的教師

通常都要努力練就很強的生命能量,

不然會先被學生的家庭問題擊垮)

 

那些學習成就特別低落,

眼神毫無生氣,

就連叛逆的態度也沒有力道的

幾乎沒有意外,

家庭都有狀況,

這些狀況不外乎:

父母離異卻沒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說明

 

家庭出了問題,沒能給孩子

適當的親情依靠、思想引導

父母為了工作或某些因素分居多年,

教養不一致和及時的情感需求未滿足

 

父母感情非常差,

會展現暴力(語言或肢體)行為給孩子看

父母養而不教不陪,或者隔代教養

父母本身就是社會邊緣人,

在社會上低成就

父母忙到只剩下賺錢

請傭人保姆顧小孩

 

父母遇到孩子出狀況時,

通常很情緒化,

要馬不問是非痛扁小孩,

要馬不問是非痛罵別人

 

父母無法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

給與適當的親情依靠和思想引導

 

以上這些大概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

人格會出現狀況的概括

 

(還有一種比較特別,

就是極品媽寶,

這種人間逸品是另外一種討論,

通常他們根本沒有傷人的能力和意願,

他們唯一會傷的,

可能就是他們的父母)

 

不過也別忽略了成長過程中

最重要的地方:校園

 

校園 是個學習社會化的場所,

這個場所有眾多來自不同家庭的成員

這些成員帶著不同的故事和價值觀要

學習兩件事:

認清自我和融入群體

 

這些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和生命成就

幾乎可以說是由人際關係交織而成的

 

我們成年人感到無聊至極或不值一提的事

他們可以為此哭得死去活來,

覺得人生已經走到了黑暗盡頭

 

然後盡責的父母會發現

自己再多的安慰照拂

都取代不了學校發生的那丁點小事和幾個八婆

 

 

孩子必須學會:自我定位、存在價值

在這段情緒有如外星人,

令我們這些地球人摸不著頭緒的年紀裡

如果他們沒有學會

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存在價值

那麼等到上了大學或出了社會,

他們更不容易了

 

因為此後大家都越來越邁向

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忙碌

誰能再花大把時間在這些無聊小事上呢?

 

沒學會的,就被留在 孤獨之中...

大家都長大了,

大家都要去為了某個更高更遠的未來拼一片天了

但有些人被留下來了,

這些人心智年齡跟不上,

因為過去的群體生活沒跟上

因此他與人群就逐漸分手,

被迫的,無奈的,

無可避免的走向一種孤獨

 

人之所以能享受孤獨,

是因為他在群體中和情感上

建立了足夠安全感,

所以能和自己相處

 

相反的,人為孤獨而苦,

往往是因為他渴望的安全感

從來沒有擁有過

 

 

無法融入社會,

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開始

為了自我保護,

所以那個被留下來的孩子

(即使他已經長大很久了)

 

選擇以下幾個方案:

學會討好群體,

討好的程度到達了價值混淆是非不明

(混入幫派當跑腿擋槍的小弟)

學會信仰和自己一樣

孤立於社會的非主流價值

(西方很多掃射狂都是這類型)

 

學會逞兇鬥狠,

以武裝自己很強悍的假象

(很多小乖乖突變成小瘋狗

通常都是自我偽裝)

 

學會用幻想

來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種自導自演自欺欺人型的

連自己都騙到底,

不然就借助外力像毒品成癮或網路成癮)

 

還有一種,就是學會壓抑忍耐,

然後有一天他就爆炸了

 

 

回過頭來,

怎麼讓孩子在校園裡學會融入群體?

這是一個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因為成人能教的都是成人認知中的模式

 

大人都忘記自己青少年時期

那段發神經的日子,

也很難想像他們到底為何如此愚蠢

何況,如何介入?何時介入?

什麼情況下介入?

 

當一個老師要介入青少年的群體交流,

最大的可能就是:

大家鳥獸散不然就裝模作樣

 

誰要大人插手管我們喜歡誰討厭誰說誰壞話?

簡直太有病了!

 

幼稚園開始,讓孩子學習人際狀況

唯一的機會,

就是從幼稚園,從學齡前就開始,

讓小孩練習面對很多不同的人際狀況

 

被人討厭,被人拒絕,

被人喜歡,被人接受,

主動去接觸別人,等待別人來接觸

 

 

父母 必須從旁解釋、輔導

老師 維持秩序、協助

學會觀察肢體語言,

學會判斷別人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每一次的新狀況都有父母陪伴,

並有父母去解釋和輔導

 

老師能做的,

是在一個有彈性的公平秩序下,

耍點心機有技巧的給予引導協助

可是父母才是最主要的影響者

 

接著就是看緣分。

真的是緣分,

你會在什麼班級遇上來自什麼教養的家庭不得而知

 

但...把小孩丟進高教養環境

真的並不會比較好!

但相信我,

把小孩都丟進一個全部都來自

高知識份子良好教養家庭的班級

也許真的比較沒有明顯的霸凌和排擠行為

(守秩序的人怎麼會主動破壞秩序?)

 

不過長遠來看也不見得真的比較好

因為從來沒有遇過與自己不同世界的人,

不能理解與自己不同生長背景的人

 

 

接觸不同背景的人,讓小孩更有同理心!

在主動理解別人和幫助別人

的能力心態上都差上一截

我自己就帶過這兩種班,

人際互動的方式差異甚遠

 

前者的孩子們

通常懂得用聰明技巧去迴避不喜歡的人,

同時保持(讀書人的)風度

他們世故而了解避免衝突

(不是化解衝突喔,

是直接不讓衝突發生,鄙視情緒化行為)

 

後者的孩子們通常

魯莽行事感情用事,

但他們習慣於面對團體生活的萬千變化

他們幼稚而不斷製造衝突

再靠自己處理衝突

(受不了自以為清高立場超然的人)

 

到底在哪種處境下,

孩子能學習融入群體?

某種程度還得看這孩子本身的性格決定

 

 

我自己觀察是,

來自教養良好家庭,

有父母深度陪伴和被培養有主見有自信的小孩

若丟入後者的班級,

對這小孩而言其實是一種不錯的訓練

(某種程度也是避免階級化社會的產生吧)

 

重點是:一半的人生路

是靠父母替孩子打底!

亂無頭緒的講了一大堆,

其實重點就是

人生的路上有一半父母替孩子打底,

有一半孩子靠這個底

去闖盪未知的人與事

 

真正理解孩子的處境,

在情感上與他站同一邊,

在原則上踩住有道理的那一邊為他說明

孩子就比較有自信和自知,

能去面對一些他難以承受的人際挫敗

 

我們的社會如果不要那麼價值單一,

不要那麼排斥異己,

不要那麼喜歡情緒的同仇敵愾

那麼文化上的多元性

就比較能讓孩子接納與自己不同世界的人

不至於做到刻意接近不欣賞的人

但肯定能做到不踩他人痛處,

不冷眼看人受挫

 

邊緣人不再當邊緣人,

正常人才能真正當正常人

社會風氣不改,家庭教育不彰,

學校制度就只能教些與現實不符的道理和道德

 

 

想要安全的社會,

就得先給孩子安全感!

這次的事件和前幾次的事件

都告訴我們

想要有安全感的社會,

就要多給需要的孩子安全感

 

否則我們還是得付出

巨大的社會成本和代價還回去

 

 

本文由domin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