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研究報告】鴻海(2317)科技日 3 大重點一次看!電動車事業的未來何去何從?

賴思達Star

賴思達Star

  • 2022-10-20 16:12
  • 更新:2022-10-20 16:13

鴻海(2317)科技日 3 大重點一次看!電動車事業的未來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鴻海(2317)科技日推 3 款電動車,目標 2025 年相關營收達 1 兆元

鴻海自從 2020 年起,為了展現科技研發的成果,每年定期會在創辦人郭台銘生日當天(10/18)舉行科技日。2022 年的科技日一共展出 3 款電動車,包含量產版休旅車 Model C、跨界休旅車 Model B 以及電動皮卡 Model V。

 

在會展中,董事長劉揚偉重申有信心在 2025 年拿下全球電動車 5% 市佔率,屆時整車年產量為 50~75 萬輛,並且實現電動車相關營收貢獻達 1 兆元之目標,帶動整體集團毛利率達到 10%

鴻海科技日

 

究竟電動車事業將把鴻海帶往怎樣的未來?本篇文章有 3 大重點:

  1. 鴻海為全球最大 EMS 代工廠,積極發展轉型計劃
  2. 鴻海科技日不僅展出電動車,更公告自主開發軟體平台 HHEV.OS
  3. iPhone 14 Pro 系列佔比高達 6 成,鴻海獨家供應將受惠

 

鴻海簡介:全球最大 EMS 代工廠

首先不免俗還是來介紹一下鴻海這家公司,成立於 1974 年,並在 1991 年掛牌上市。目前為全球最大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代工廠,除了 OEM、ODM 提供的代工及設計外,EMS 提供更全面性的解決方案,包含物料管理、後勤運輸、維修等服務。

 

主要客戶包含 Apple、HP、Dell、Sony、Cisco,其中 Apple 為最大客戶,佔營收比重約 5 成。集團產品線共分 4 大類,包含消費暨智能產品(智慧型手機、遊戲機、電視)、雲端網路產品(伺服器、網通)、電腦終端產品(PC、平板)、元件及其他產品(連接器、機構件、鏡頭、半導體產品、車用電子零組件)。

 

近年為了提升集團獲利能力,公司提出 3~5 年的營運成長計劃,包含 F1.0(現況優化)、F2.0(數位轉型)、F3.0(轉型升級)。在 F3.0 方面提出「3+3」經營戰略,涵蓋 3 大新興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以及 3 項新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其中電動車事業最受市場矚目。

鴻海營收比重

 

 

量產版 Model C 將於 2023 年量產,性價比遠優於 Tesla

回到鴻海科技日重點,在量產版 Model C 方面,是以 2021 年在科技日發表的 Model C 概念車為製造基礎,首家品牌客戶為納智捷(LUXGEN),預計將於 2023 年量產,並於 2023 下半年開始交車,日前在 2022.09.01~2022.10.15 預購期間銷量已達 1.5 萬台,遠超市場預期,整體銷量是納智捷年度銷量的倍數以上。

 

量產版 Model C 共有 3 種版本:1)續航里程 420km 標準版;2)續航里程 700km 長程版;3)0~100 km / h 加速 3.8 秒的性能版,不論是哪一種版本預期售價皆低於新台幣 100 萬以內。相較同樣是休旅車的 Tesla Model 3(零百加速 6.1 秒 / 續航力 485 公里)售價約 175 萬,或是 Tesla Model Y(零百加速 5 秒 / 續航力 542 公里)售價約 230 萬,量產版 Model C 性價比皆較優,顯示透過 MIH 電動車聯盟,以模組化、平台化的發展方式,確實可以大幅降低開發成本。

 

Model B 預計 2024 年量產;Model V 鎖定北美戶外活動及東南亞商用市場

在 Model B 方面,主要是聚焦中小型車款市場,以年輕人為主打客群,雖然性能相較 Model C 差,但預期售價也會更吸引人,預計在 2024 年開始量產。而 Model V 方面,由於可承重 1 公噸及拖曳 3 公噸,未來將鎖定北美戶外活動及東南亞商用市場,不過售價及量產時間尚未公告。

 

美國電動車工廠已進入量產,泰國工廠也將於 2023 下半年啟動

在生產端方面,鴻海以在地營運化之模式與合作夥伴共同建造生產基地。目前美國電動車工廠年產能達 25 萬輛,與 Lordstown 合作的 Endurance 電動皮卡已於 22Q3 進入生產,23Q1 還會加入電動曳引車業者  Monarch 的貢獻,23H2 更有 Fisker 的 PEAR 平價車款進入量產,目標 2024 年達到滿產,屆時年產能將達 50~60 萬輛。

 

泰國電動車工廠方面,預估 23H2 小量投產,2024 年進入量產,初期年產能達 5 萬輛,長期將增加至 15 萬輛。至於台灣則與裕隆(2201)苗栗三義廠進行合作,預計開出 5~10 萬輛的產能,同時印尼與印度也持續跟合作夥伴洽談中。

鴻海電動車事業

 

自主開發的 HHEV.OS 軟體平台,有望成為MIH 電動車聯盟之標準

除了整車之外,由於軟體定義汽車是未來重要趨勢,鴻海也公佈自主開發的 HHEV.OS 軟體平台,未來將向 MIH 電動車聯盟提出申請,成為 MIH 軟體開放平台之標準,期望能夠大幅縮短開發時間,降低會員進入電動車產業的門檻。

 

鴻海期望成為電動車平台提供者,發展車用零組件代工毛利率可望達 3 成

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方面也有多項產品展示,包含 EPS 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動車載充電器、充電樁、碳化矽半導體元件。呼應鴻海在電動車領域,將以 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為主,期望做為平台提供者,專注於電動車設計製造及垂直供應鏈整合。積極發展零組件,除了可以讓客戶不必擔心缺料問題之外,車用零組件代工毛利率可望高達 25%~30%,將是提升獲利能力的關鍵。

 

鴻海營運展望:4 大產品線皆保持正向成長

除了新興的電動車事業之外,展望鴻海未來營運從 4 大產品線分析。在消費暨智能產品方面,主要成長動能為 iPhone 14 系列新機上市,我們預估 2022 年出貨量可達 8,900 萬,雖然相較 2021 年 iPhone 13 系列的 9,100 萬略為下滑,然而受惠高階款 Pro 系列整體出貨比重可望高達 60%,遠高於 iPhone 13 系列的 50%~55%,再加上鴻海為 Pro 系列獨家代工商,在整體產品組合較佳的情況下,預估該產品線 2022 營收動能可望微幅成長。

iPhone 14 銷售預測

 

在雲端網路產品方面,雖然企業用伺服器受高通膨、升息影響而出現需求減緩的跡象,然而全球主要雲端業者受影響較輕,預估 2022 年資本支出仍可保持雙位數成長,2023 年同樣為正向發展。

雲端供應商資本支出

 

在電腦終端產品方面,雖然同業受消費性電子需求不佳的影響而衰退,然而鴻海具有龐大應鏈管理優勢,能夠幫助客戶取得更多料源,藉此不斷擴大市佔率,全年可有約 5%~9% 的成長。在元件與其他產品方面,受惠鴻海擴大產品線以及增加市佔率,全年可望有 1 成以上的成長。

 

預估鴻海 2023 年 EPS 達 12.63 元,本益比有望朝 11 倍靠攏

整體而言,展望鴻海營運:1)消費暨智能產品方面,由於 iPhone 14 Pro 系列出貨比重可望達 6 成,且鴻海為獨家代工商,可望帶動營收微幅成長;2)雲端網路產品方面,受惠雲端供應商資本支出正向發展,整體將成長 5%~9%;3)電腦終端產品方面,受惠市佔率提升將年增 5%~9%;4)元件與其他產品方面,受惠擴大產品線及提升市佔率將年增 1 成以上;5)長期看好電動車佈局效益顯現,美國工廠已在 22Q3 進入量產,泰國工廠也將於 2024 年開始生產。另外積極佈局車用關鍵零組件代工,將是集團達成 2025 年毛利率 10% 目標的關鍵。

 

預估鴻海 2022 / 2023 年 EPS 分別為 11.46 元(YoY+14%) / 12.63 元(YoY+10.2%),以預估 2023 年 EPS 評價,2022.10.20 收盤價 102.50 元,本益比為 8 倍,考量進入 iPhone 銷售旺季,且電動車佈局效益將陸續顯現,本益比有望朝 11 倍靠攏。

鴻海獲利

鴻海價值評估

 

鴻海擁有更優異的基本面支撐,資金買單電動車事業的未來

在技術分析方面,雖然近期台股大盤持續重挫創下波段新低,然而身為權值股的鴻海卻不受外資賣超影響,股價反而站穩平台整理區間之上。顯示公司具有相對優異的基本面支撐,包含 iPhone 14 Pro 系列需求佳,以及耕耘已久的電動車事業將陸續發酵,長線有望吸引更多資金進駐。

【台股研究報告】鴻海(2317)科技日 3 大重點一次看!電動車事業的未來何去何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 + 追蹤

⇩ ⇩ ⇩ ⇩ ⇩ ⇩ ⇩ ⇩ ⇩

*本文章之版權屬筆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徒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CMoney 產業研究中心】新開張

若你不想錯過產業深度好文,請 點我 加入社團!

CMoney產業研究中心

文章相關股票
賴思達Star

賴思達Star

曾任職 CMoney 產業研究中心的產業研究寫手。 擅長於研究個股、產業基本面趨勢~ 認為持有產業趨勢向上的股票, 且是當季主流的明星產業,才是賺取財富的好方法! 此外對於一些技術分析也小有研究。 歡迎各路好手一同來討論交流~ FB 粉絲團(思達的金融筆記本):http://cmy.tw/006P8Q 1.洞察產業趨勢 2.分享個股資訊 3.追蹤盤勢看法

曾任職 CMoney 產業研究中心的產業研究寫手。 擅長於研究個股、產業基本面趨勢~ 認為持有產業趨勢向上的股票, 且是當季主流的明星產業,才是賺取財富的好方法! 此外對於一些技術分析也小有研究。 歡迎各路好手一同來討論交流~ FB 粉絲團(思達的金融筆記本):http://cmy.tw/006P8Q 1.洞察產業趨勢 2.分享個股資訊 3.追蹤盤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