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美國前央行總裁葛林斯班
曾經與各大銀行家到中學演講
他跟同學們分享早年一項很「瞎」的投資
年輕時候的葛林斯班曾用735美元的代價
買了一台外強中乾的跑車
後來只能當廢鐵賣給舊貨回收商,拿回35美元
葛林斯班還沒細述的是
擁有這台跑車期間所花費的養車成本
加總下來可能更驚人
到底養一台車會帶來多大的花費
我們又該如何減少這些花費呢 ?
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贊助商連結...)
養車的項目多如牛毛
主要可分為「固定」與「非固定」
「歡迎光臨,請取票」
從「牽」了一台汽車的第1 天開始
車主就會發現養車的項目多如牛毛
停車費不過只是其中一小項
養車的項目又可分為「固定」與「非固定」
前者是指不管車子有沒有上路
每年都要固定繳納的費用
譬如車貸利息、稅費、保險費、驗車費、停車位租金
後者是指車子上路後,衍生出來的相關費用
金額並不固定,但是項目繁多
譬如油錢、保養維修、停車費、
過路費、罰單、事故賠償、清潔美容等
固定開銷 : 車子不上路也要支付
新車貸款比房貸高 2%以上
車子是動產、房子是不動產
車貸風險比房貸更高
車貸利率當然也會比房貸高出一截
新車貸款至少比房貸多出2%以上
中古車的車貸會更高
車貸的自備款如果偏低
銀行的風險就會升高
當然利率愈高、期限愈短
牌照稅和燃料稅,都「按排氣量計算」
差 200cc ,就要多繳 5520 元的稅金
稅費部分包含每年4月繳交的牌照稅
與7月繳交的燃料稅
這2項稅費都是按排氣量計算
譬如1800cc自小客車的牌照與
燃料稅費合計為1萬1920元
2000cc每年就會再多出5520元
這 2 項稅費如果逾期未繳
還有罰鍰或是註銷牌照伺候
自小客車「平均年車險」
高達 7000 多元
至於車險則種類繁多
可概分為強制險與任意險
顧名思義,強制責任險是必須投保的車險
任意險則包括車體損失險(甲乙丙式)、
竊盜險、第三人責任財損險等等
若從交通部於97年底對臺閩地區
553萬314輛自用小客車進行車輛使用狀況調查的資料來看
平均年度車險保費為7236元(含強制險與責任險)
每 5 年還需驗車
不只花錢又花時間
政府規定自用小客車未滿5年者免驗(按出廠年分)
5年以上未滿10年者1年1驗
10年以上者1年2驗
每次驗車費用為450元
但是驗車衍生的不只是費用
還有花費的時間成本。
台北停車位租金
一年就高達 2 萬多元
如果住家與辦公地點都沒有自有停車位
且不想每天都花時間找車位、搶車位
就要付停車位租金
商業區的停車位月租行情會遠高於住宅區
台北的行情又會高出中南部的都會一截
若以平均月租2000元計算
年度費用就達2萬4000元
減少養車花費 的 4 個方法
非固定開銷 : 車子上路成本暴增
自小客車油費 全年將近 4 萬元
油費高低是由里程數與油價決定
油價變動劇烈,月均價範圍從23.4~35.7元
根據交通部所做調查
自小客車每月平均油費2824元
全年約3萬3888元
自小客車停車費,每月平均為562元
停車費部分
即使住家與辦公場所都有自有停車位
但是只要到其他地方
仍有停車費用發生
據交通部調查
全台自小客車每月平均停車費用
為562元,全年約6744元
車子保養每次千元起跳
維修故障更可高達數萬元
保養維修也是一個變動很大的錢坑
可以概分成固定耗損更換與機件故障修理兩部分
前者是指每5000公里的保養
譬如機油、變速箱油、煞車油、輪胎、
煞車來令片、電瓶、水箱水等項目
只要行駛達到一定里程數或年限即需更換
每次費用從數千到上萬元不等
而台灣路況不佳
通常最先開始發生故障的是底盤的零件
譬如傳動軸橡皮套、傳動軸、方向機等
但如果是變速箱故障更換的話,代價至少數萬元
全台交通違規 ,平均每車罰金 300 元
事故損失 更高達 1 萬多元
台灣地區有33.4%自小客車駕駛人因交通違規被舉發
平均每車違規罰款金額3108元
如果全年都能遵守交通規則
這項費用就能省下
同樣的,若有發生交通事故
台灣地區每車平均淨損失(扣除保險公司理賠)
高達1萬3610元
如果當年都能行車平安
就能降低這項意外開銷
汽車一旦上路,就會開始快速貶值
折舊幅度達 5 成
10年後,殘值只剩原車價的零頭
即使不計入前述的罰單與車體損失賠償
概算下來買一部總價70萬元的車子
養車10年,幾乎要花上2倍多的車價代價
10年後這輛車子的殘值又剩多少呢?
二手車訊協理吳育青表示
汽車一旦掛牌上路就會開始快速貶值
前 3 年折舊率最高
熱門車約折舊4成
冷門車約6成,整體來看,折舊幅度5成
到了第10年的殘值多半只剩原先車價的零頭了
因此前述的養車代價應該還要加計原先自備款的部分
如果想早一點攢資本的話,養車最好三思了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