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西安事變中,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以為,
打響事變第一槍並活捉蔣介石的人,
是張學良的衛隊營長孫銘九。
但實際上,孫銘九當時只是負責外圍的協助工作,
真正打響第一槍並活捉蔣介石的,其實另有其人。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這位高手,名叫王玉瓚,遼寧黑山縣人。
王玉瓚從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功,
後來又考入了東北講武堂,因此很快就被張學良看中,
當上了張學良的保鏢。
我前幾天給大家介紹過張學良的“四大保鏢”,
王玉瓚雖然不在其列,
但張學良對他的信任也絲毫不亞於“四大保鏢”。
西安事變時,王玉瓚正擔任張學良的衛隊團第一營營長,
另外,第二營營長就是孫銘九,
第三營營長叫賈陶,是個地下黨員。
當時,蔣介石到西安後,
住在華清池(聽聽這個地方,老蔣也真有情趣),
還帶著二十多個貼身侍衛,負責守衛華清池的內大門,
而負責外大門的,就是王玉瓚的第一營。
當然,此時的王玉瓚還不知道張學良的真正用意,
就盡心盡力地保護蔣介石,
畢竟這是比張學良還大的最高領袖啊!
張學良試圖說服蔣介石
但蔣介石不為所動
此時的張學良,其實對蔣介石還抱有幻想,
希望能說服他一起抗日,
就在12月7日那天去跟蔣介石說:
「日寇侵略我國,步步進攻,
繼東北淪陷之後,華北名存實亡,
最近綏遠又在告警,國家民族之存亡已到最後關頭,
非抗日不足以救亡,
非停止內戰舉國團結一致不足以抗日,
繼續剿共絕無出路……」
張學良越說越激動,最後竟然哭了起來,
但蔣介石不為所動,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
在張學良晚年時也說過,
他跟蔣介石最大的矛盾就是這六個字
—“ 攘外必先安內 ”。
蔣介石最後給了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個選擇:
第一,服從“剿共”命令,
將東北軍和17路軍全部開赴陝甘前線,進剿陝北蘇區;
第二,如不願“剿共”,
就將東北軍和17路軍調赴江蘇、安徽和河南,
讓給中央軍去“剿共”。
談判不成,直接逮捕
張學良和楊虎城見實在說不動蔣介石,
只好執行B計劃——兵諫。
12月11日下午,張學良把王玉瓚叫去,
很嚴肅地說:「命令你,去華清池把蔣委員長請進城來。」
到了這個時候,
王玉瓚也已經知道了張學良跟蔣介石之間的矛盾,
就義無反顧地說:「蔣的侍衛二三十人,
池外憲兵也不過數十人。
我以步、騎兩個連三百多人的兵力包圍他,保證請來!」
張學良沉默了片刻,說:「明天,你死我死都說不定,
要有思想準備,做好行動部署。」
最後,張學良又吩咐說:「要改穿藍色的棉軍裝,
以便跟蔣的身著黃色軍裝的侍衛有所區別,
免得夜間動手時誤傷自己人。」
第二天凌晨兩點,王玉瓚向部下傳達了捉蔣命令,
說:「外面的人一律不准進入華清池;
逮捕一切從裡面出來的人,包括蔣介石。」
安排完畢後,王玉瓚帶著一連連長王世民、
排長馬體玉等人悄悄進入大門,
發現一個蔣介石的衛士正在來回巡視,
王玉瓚舉起槍連開三槍,將衛士擊斃,
也正式宣告了捉蔣行動的開始。
蔣介石的貼身侍衛自然也不是吃素的,
放古代那絕對是大內保鏢,因此反應非常迅速,
一聽見槍響,立刻組織反擊,
二十幾個人竟然將王玉瓚的部隊火力壓了下去。
這時,孫銘九的第二營也加入了戰鬥,
最終將蔣介石的侍衛全部擊斃。
正是這些侍衛的死戰,
為蔣介石的逃跑爭取了時間,
等王玉瓚衝進蔣介石的房間時,早已不見了他的踪影。
王玉瓚的冷汗都下來了,要是讓蔣介石逃走了,
那自己肯定是死罪難逃!
於是,王玉瓚趕緊讓大家四處搜查。
王玉瓚成功捉蔣
張學良大力獎勵並提拔他
此時,天已經亮了,
蔣介石被發現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的亂草叢中,
王玉瓚和孫銘九都跑了過去,
將蔣介石押到了張學良的面前。
事後,張學良為了表彰王玉瓚的捉蔣之功,
獎勵了他5000塊錢,還提拔他為東北軍第15旅43團團長。
後來,在淞滬會戰中,王玉瓚的部隊千里赴戎機,
打得極為慘烈,王玉瓚也被晉升為副旅長。
1949年底,王玉瓚在雲南第23榮譽軍人教養院擔任院長,
率部起義,重新回到了闊別18年的東北老家。
如果當初他沒有成功...
可能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了!
【本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歡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