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不好是誰的錯?30 歲後的我們:不確定的未來、沉重的壓力與小確幸...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1-25 16:40
  • 更新:2018-07-17 09:31

景氣不好是誰的錯?30 歲後的我們:不確定的未來、沉重的壓力與小確幸...

(圖/shutterstock)

 

2015 年底,

在離開校園返國進入職場工作多年後,

我前往闊別以久的歐洲渡假。

這一次的旅行,

我規畫先到布魯塞爾與比利時同學的家人

歡度一個在地式的聖誕節,

之後前往法國巴黎跨年,

最後在曾經留下美好留學回憶的阿姆斯特丹

畫下此趟行程的句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然而,對曾經在歐洲留學的我而言,

這一次再到歐洲旅行,

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在 2002 至 2007 年間,

我很幸運有機會陸續留學荷蘭與英國。

2000 年初期,

在那個歐元區甫成立不久的年代,

歐盟各成員國受惠於歐洲共同市場

(European Community)帶來的人流、

物流與金流互通的好處,

整個歐洲景氣欣欣向榮。

歐元兌美金匯率從 2002 下半年起,

一路飆升至 2008 年,更曾

一度達到 1 歐元兌換 1.6 美元的歷史高點。

 

有幸躬逢其盛的我,於 2002 至 2003 年間

負笈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交換學生,

在當時我修習的課程

都是在當時熱門的顯學科目,

包括政治課程「歐洲整合」

(European Integration)、

法律課程「歐洲共同市場法」

(European Community Law),

商業課程跨文化溝通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商業談判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等,

無一不涉及在歐洲大陸整合過程中

市場所需的人才與技能。

除了歐陸各國經濟前景大好之外,

世界各國不但熱衷地討論著

歐洲整合將會帶來的好處,

來自全球的投資也紛紛湧入。

 

 

 

2004 年到 2007 年間,

我有機會轉赴英國求學。

在那段期間,

英國受惠於扮演歐盟與美國間金融服務的橋梁,

英鎊大漲並成為當時在美金與歐元外

最強勢的國際貨幣。

2004 年時英鎊兌台幣 1:58,

但是至 2007 年匯率一度飆升至 1:68。

英國也成為國人海外留學的新選擇,

根據我國教育部統計資料,

旅英台灣留學生人數一度達九千六百餘人

(2006 年),僅次於美國一萬六千餘人,

為我國留學人數第二高的國家。

 

由於英國的金融與服務產業

為歐盟國家之翹楚,

赴英求學的台灣留學生也多選擇就讀管理、

行銷、金融與法律。

我所就讀的法律碩士班,

來自歐盟的學生幾乎佔了全班四分之三以上,

而且大多數也以英國法律之強項科目為多,

如金融、智財與公司法等,

不少同學更是在畢業後

爭取留在倫敦的法律事務所工作。

 

然而,歐盟的欣欣向榮並沒有維持太久,

從 2002 年 1 月 1 日歐元貨幣

正式上路不到十年的光景,

歐元區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時

差點遭受滅頂的浩劫。

從此之後歐洲許多國家都勒緊褲帶、

辛苦地過生活,許多歐洲友人

也都經歷了這一段為時頗久的不景氣。

 

因此,再次回到這些熟悉的歐洲城市,

我相當關切歐洲友人現在的生活是否安好。

在這次旅行其間,

我陸續與比利時、荷蘭與德國好友見面。

這些友人在過去的幾年間都陸續地成家立業。

好友將見,我們關心彼此這幾年生活的變化,

家庭與工作佔我們對話內容的多數,

然而外在的政治與經濟環境

對我們的影響更是我們著墨很深的話題。

當生活在亞洲的我們

欣羨生活在歐洲的友人「表面上」

看起來很好的生活品質時,

來自不同歐陸國家的朋友

都點出了同樣的警示:

「你不能只看見我們的好,

但是卻忽略了我們所遭遇的困境。」

 

 

 

在比利時跨國律師事務所執業的友人,

抱怨著他的所得稅率高達 51%,

在物價昂貴的布魯塞爾生活,

即便擁有令人稱羨的職業,

生活的壓力卻把人壓得喘不過氣。

幾年前面對金融海嘯危機,公司業務縮編,

他擔心的是會不會隨時沒了工作;

現在,景氣雖然稍微好轉,

但卻又得面對公司將一個人當兩個人用,

經常性加班到三更半夜,

回家後又得照顧幼子,生活的壓力與忙碌,

早已讓他夫妻倆人忘記了

甚麼是有品質的生活。

 

在荷蘭的朋友,

則分享著她與夫婿為了能夠陪伴幼子成長,

並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所以選擇較有彈性的工作,

但這也代表著相對於以往較少的收入,

而她在荷蘭常常令我們羨慕的社會福利資源,

則是來自於她所繳納的高額所得稅(49%)

 

最後,在國際知名美妝公司

擔任區域銷售經理的德國友人,

除了雀躍地邀請我們參加

他將於今年七月舉行的婚禮之外,

也與我們分享他與他的多數親友,

難免憂慮梅克爾政府答應

接納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敘利亞難民,

進入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社會後,

可能帶來的文化衝突。

 

我的歐洲朋友們,

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在各自的領域打拼著,

但是對於歐洲乃至於全球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總感到焦躁與不安。

 

 

 

除了景氣尚未恢復,

歐盟更是深陷恐怖攻擊的陰影。

巴黎與布魯塞爾

相繼宣布取消 2016 年的跨年煙火,

在各大重要景點

更是隨時可見全副武裝的軍警巡邏。

一種風雨欲來的恐懼感瀰漫在城市裡。

在巴黎時,我與許多商場人員閒聊,

多數人表示受 11 月恐怖攻擊事件之影響,

旅館業與精品業的業績

都衰退高達三到四成以上,

對於緩慢復甦中的歐盟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近兩週的歐洲旅行結束後,

回到陰雨飄渺的台北,回顧在 2015 一年來

分別與留學期間的美歐與亞洲

各國同學的對話,

發現我們其實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2000 至 2008 年間,

當全球景氣一片大好時,

我們都對於離開校園後大展身手

有著相當大的企圖心與自我期許;

然而,在 2008 至 2015 年間,

當全球受金融海嘯的肆孽而滿目瘡痍之際,

還必須提心吊膽的面對著不知敵人

在何處的潛在恐怖攻擊。

拯救世界,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目標。

 

但是,生活在各地的我們仍努力著、

也期望著在自己所屬的領域裡不斷的進步,

無論是家庭或是工作。

 

當我們的父執輩認為

我們這一代人的野心不夠大、付出不夠多時,

或許我們正在透過一個個小確幸的累積,

成就整個社會的大幸福。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延伸閱讀: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