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買不起房、不婚不生、工作貧窮、核能問題,
當所有人汲汲營營在追一條經濟成長曲線時,
我們卻也失去了可以看見希望、看見真理、
看見正義的心。這是我們要的嗎?
如果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果是,
16年倒退的低薪、13%的青年失業率、
15年不吃不喝的高房價、
8成婦女30歲還結不了婚、
427萬的勞工薪水在3萬元以下,
這是我們要的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由台灣80、90後領軍的318太陽花
「反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學運,
震撼台灣社會,24天後暫時落幕,
眾聲喧譁後,隱藏的龐大青年結構性大崩壞,
才剛揭開序幕。
現在的台灣,正進入「薛西弗斯」困境。
貧窮的受薪階級、蝸居的青年螻蟻,
努力工作卻換得低薪,
居住要考慮有無立錐之地,肩上的巨大包袱,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推巨石,
再怎麼用力前進,進一步就退一步。
「報告馬總統,我今年36歲,
平均月入8萬,我買不起房子!」
這是1979年次的大直高中公民老師
黃益中寫給總統的陳情書。
● 行政院長兒子也買不起房:
4月16日內政部營建署首次以實價登錄
計算人民購屋負擔,
發現台北市平均房價每戶高達2144萬元,
不但比10年前的690萬成長210%,
而且房價所得比居然高達15.01倍,
超過香港成為世界第一,
這代表必須15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房子。
更令人咋舌是,
房價所得比全球第3名居然是新北市,
比溫哥華、舊金山、雪梨負擔還重,
行政院長江宜樺說,
連自己的兒子都買不起房。
● 黃金剩女率增一倍:
買不起房,也間接影響不婚不生。
主計總處調查,
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只有1.07(千分比),
是世界倒數一二,
其中25-29歲未婚婦女高達8成,
10人只有2人結婚,
比20年前36%未婚多1倍。
● 我的未來在哪裡?
80後進入職場時,失業率10.95%,
90後進入職場時已飆升到13.17%,
年輕人失業率是平均值的3倍。
青年陷入「工作貧窮」,
37%大學畢業生薪資在3萬元以下,
台灣月薪2-3萬的勞工達357萬人,占42%;
月薪2萬以下達70萬人,占8.1%,
「低薪」、「窮忙」更讓青年無感無力。
我們正在失去的世界
買不起房、不婚不生、工作貧窮,
當所有人汲汲營營
在追一條經濟成長曲線的背後,
有一個我們正在失去的世界。
那是一顆年輕的心,可以看見希望,
看見無畏,看見真理,看見正義,
看見未來渴望之心,但世代無法不擔心,
為什麼「錢財在那兒高高堆起,
人們卻衰敗凋零」?
一個意外的太陽花學運,
看起來爭執點在「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
如果不加入,我們將自外於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但在TPP及RCEP經濟圈背後,
有著更大的議題:
金權政治、分配不均、
產業空洞化、社會貧窮化,
逼著我們思考文明必須付出的代價。
當20%的最富人口擁有社會1/2的財富,
稅制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看見的是,
極端的自由主義無法許諾一個效率、公平、
永續的文明社會。
資本主義明顯生產過剩,
更讓人們毫不遮掩地消費—房屋、珠寶、
汽車、衣服、3C科技。
而全球化運動,更迫使國家解除管制、
把經濟空間讓給原以為萬靈的「市場」,
而在追求效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
資本更集中在擁有資源的財團手中,
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不論是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
或是美國青年占領華爾街,
亦或是太陽花學運,
抗議財富與機會的不平等、
階級與權貴的不正義、
國內與國外的經濟剝削、
民主政治的金錢腐敗與特權,
他們都在問:「社會整體財富龐大,
但大多數人都喊窮,錢到哪裡去了?」
《文明的代價》告訴我們:
● 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免費的文明。
● 要享受文明,就要繳付稅金;
● 要守護文明,需要有心有感的公民。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尋找公平正義的價值生態
當公共政策執迷於經濟計算
及效率化的市場假說裡,
一切為了成長而成長,
該有的稅賦正義被背棄,
讓社會在富裕與貧窮兩端擺盪,
一隻看不見的手
正在拆解台灣社會「信任」的價值體系。
我們只有一個島!
不只太陽花反服貿、反核四反核能、
反失業反低薪、反財團炒作,
社會不可承受之輕,該做什麼呢?
太陽花學運後,
1500 人又包圍了中山警分局,就在隔天,
有1400 個青年聚集在新北市政府演講廳,
他們很清楚,如果要重建經濟正義、
再造效率公平、繁榮永續的明天,
他們必須向厄運告別,
勇敢找出自己要走的路。
他們認真思考,
當傳統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時,
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
「用創新的商業力量,
同時可以改變社會問題」的模式?
1400 個青年聚集,
帶頭的是1986 年次的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
以及1983 年次的以立國際創辦人陳聖凱,
他們想像,
「有沒有一種商業模式,可以向我們證明:
做好事,也能變成好生意!?」
如果有一種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不論是獨居老人
即時雲端服務「香港平安鐘」、
向自己課1%地球稅的綠色品牌Patagonia,
或國際志工參與的「以立國際」,
為什麼不能用「愛」創造企業,
翻轉世界又能獲利?
傳統企業的角色,
在每月財報中追求利益最大化,
卻忽略善盡社會責任的情況,
讓很多年輕人反感。
生態綠是台灣第一家上創櫃板的社會企業,
1979年次的董事長王韋中,
父親是第一代創投家、
華陽創投董事長王中和,
他自華頓商學院畢業後,
待過中華開發、台新創投。
王韋中的角色很有趣,
從父親傳統VC資本角色中接棒,
他信仰的價值是:
「公平、兼顧利益、兼顧友誼、一切真實。」
王韋中正在成立一個社會企業基金,
他看見台灣有一個弔詭是:
對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人要做?
在利益極大化下,企業在追求獲利時,
製造了很多外部成本,
讓整個社會生態系統(ecosystem)失衡,
像節制利益的稅制不公引發的房價高漲、
社會正義等問題。
也正因整個社會的生態圈缺乏建設,
例如環保的水資源保護、綠建材、長期照護、
醫療等,反而正是社會企業未來可發揮之處。
「如果企業都能開始思考,
台灣一定找得到出路,」他說。
第3種選擇
人類最危險的關係,
就是躲在狹小範圍裡猜想和預測。
追求高經濟成長,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嗎?
當問題在街頭愈演愈烈,
不是外在條件的阻攔讓改變不存在,
而是想像的貧乏讓實踐的選項不存在。
而世代價值觀的衝突,
也讓社會陷入不想聽也聽不見。
很奇妙的是,在所有反動中,
你會發現人們心中有兩種聲音:
一是恐懼,一是愛。
318太陽花學運激烈抗爭的同時,
兩位世界級導師帶來了另一種希望的思考。
不丹第一任民選總理吉美.廷禮
(Jigmi Y. inley)3月25日來台,
正逢激烈抗爭時。
他說,之前不丹國王旺楚克,
曾經花了兩年半時間奔走全國,
重新尋找國家未來的願景,
他下鄉訪視、交談,問大家想要的是什麼?
最後發現人們要的都是「快樂」。
吉美.廷禮說,
如果一個國家發展只看GDP(國內生產毛額),
很容易淪為滿足個人欲望,不斷消耗資源,
不但自然環境無法負荷,
更會慢慢忽視人性價值,每天超時工作,
想買比別人更多、更好的東西。
他說,只追求經濟成長,
人會變得像經濟猛獸,
如果社會的價值只剩下購買力,
人類被視為經濟個體,
「人性可以達到什麼?」只會更空虛,
失去比得到更多。
不丹決定發展GNH(國民幸福指數)
取代GDP(國內生產毛額)。
GNH重視整體發展,不是單一追求成長。
GNH有4大支柱:
均衡分配且能永續發展的經濟、
傳統文化的保存、自然環境的保育,
以及良好的政府治理。
3月24日,
國際知名社會環境運動先驅薩提斯.庫瑪
(Satish Kumar)也剛好來台,
對於世界的紛亂失序,
以及各種反核、反失業的反對運動興起,
是誰創造了核武、戰爭、毀滅性武器?
是誰在砍伐森林、製造石化燃料,
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
他說,答案是「高知識分子和高薪分子」。
他呼籲高知識分子和高薪分子應該想,
「人們是否應該遠離以經濟成長
主宰世界的想法,回歸人性來規範這個世界,
以生態、和諧、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關係、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來協調帶領一切。」
薩提斯.庫瑪說,台灣是一個小而美的國家,
「你們可以帶領這個世界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你們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永續、更愉悅,
社會更安寧、更有創造力及想像力、
更有冒險性,而不只是找一份工作、
買車、找個伴侶、買房置產、
然後老死的無聊人生。」
「每一件事都存在著第3選擇,
每一個人都有第3選擇的力量,」
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 Covey)說。
買不起房、不婚不生、工作貧窮及核能問題,
究竟有沒有第3種選擇,
以下是我們的分析報導。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