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稱讚孩子的方式對嗎? 9成的家人方式都錯了!結果讓小孩行為變的更偏激

GTF

GTF

  • 2015-12-24 16:52
  • 更新:2018-07-17 09:31

你稱讚孩子的方式對嗎? 9成的家人方式都錯了!結果讓小孩行為變的更偏激

(圖/shutterstock)

( 以下讀書心得為本文作者自行編寫,不代表原書作者觀點 )

 

有些孩子會透過

虛張聲勢、張牙舞爪,

好像用這樣簡單的方法,

就能獲得成功及優越感。

他們做出問題行為,

並不是因為缺乏關愛,

而是他們勇氣遭到挫敗了!

 

而導致孩子勇氣挫敗,

其中一個原因正是

家長們不當的「稱讚」???

繼續看下去吧

 

 

缺少甘於平凡的勇氣 

剛開始時,人們總是想要變得特別優秀;

一旦不成功,就只能變得特別糟糕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

才能最快獲得成功及優越感。

其實小孩子也是,

且他們更單淳,

小孩子追求的正是父母的關注!

 

當小孩追求父母的肯定,

越是追求父母的稱讚時,

同時他也會害怕,

一旦沒有造就父母期望的理想結果,

父母馬上就會拋棄自已。

因此只要一失敗,

他就會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

 

最糟糕的是,

當孩子自認無能,

會以報復做為誇耀,

當孩子為了證明自己與

大人哪一方是正確的,

進而挑起權力鬥爭時,

如果大人贏了,

孩子就不會再當面反抗,

而是私下做出偏激的行為

當成對大人的報復。

 

 

如何因應孩子的不當行為 

1.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如果關注了孩子想引起我們注意的行為,

他就不會停止那個行為。

阿德勒反對懲罰或責罵孩子,

而且他完全不相信讓孩子丟臉、

沒面子可以改善或影響孩子的行為,

他認為懲罰或說教對孩子完全沒有幫助。

 

懲罰或責罵帶來的結果,

從眾多的例子可以了解到。

孩子的問題行為受到了關注,

即使被責罵、被懲罰,

皮少代表父母或老師並沒有拋棄自己,

所以他會繼續自己的問題行為。

 

2.無視問題行為,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

如果問題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

那麼所有給予關注的動作,

不管是什麼形式都會延續問題行為的存在,

所以只能完全無視。

有時候,即使只是看一眼,

都會被視為一種關注。

 

但如果只是無視,

除了不能改變現狀,

有時候還會讓事態惡化。

因為即使之前一直被責罵,

至少還算獲得了某種關注,

現在卻連這種關注都沒有了。

 

 

因此,在無視孩子問題行為的同時,

也要開始關注他的適當行為,

這麼一來,他就問題行為

終究會慢慢減少。

既然適當行為獲得了關注,

他就沒有必要再用問題行為去引起注意了。

 

3.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定

許多人以為不懲罰、不責罵,

要關注適當的行為,

就是大力稱讚,

但事實並非如此。

 

舉例來說,

孩子將晚餐準備好了,

全家人一起享用時,

每個人吃一口就讚賞一句:

真好吃!你看,

你也做得到啊!

好厲害,你做得真是太好了!

 

在這種情況下,

任何一個人擁有正常語言感覺的人,

都不會感到愉快吧?

 

但是,所謂的稱讚就是如此。

它是有能力者對無能者的評價,

是由上而下給予對方的判斷及評估,

因此被當成下位者

接受評價的人都會感覺很不愉快。

 

同時他也會害怕,

一旦沒有造就父母期望的理想結果,

父母馬上就會拋棄自已。

因此只要一失敗,

他就會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

 

 

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

1.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的特別!

我年輕時有一個朋友,

沒有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念高中,

他從國中開始就十分叛逆,

不但染頭髮,還剃了眉毛。

某一天他突然這麼說:

如果我不是那麼判逆,

可能根本沒辨法跟父母說話。

 

當一個人無法甘於平凡,

就只能讓自己變得特別--

不是變得特別好,

就是變得特別差。

 

當家長期望自己的小孩

考試比別人優秀時,

這時小孩讀書的動機就變得不單純了。

讀書本來應該是享受學習樂趣,

但因為有這樣的動機、比較,

小孩會害怕失敗。

使得讀書變得為了向老師、父母及同學

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使得讀書的回憶,

大多是痛苦的。

 

因此為了讓小孩重獲勇氣,

家長們必需讓小孩深刻體會到,

他們現在就很好,不需要變的更特別!

 

2.肯定孩子的存在,就是最好的鼓勵

許多家長有著這些疑問,

該怎麼做、或者該怎麼說,

才能讓他們重獲得勇氣,

依個人或狀況而有所不同,

我們也不可能找到一個鼓勵的公式,

 

但原則如下:

不稱讚他們的行為,

也就是不做任何評價,

只和他共享喜悅、

向他傳達自己的心情,

這樣就能讓他獲得勇氣。

再小的事情都不要視為

理所當然,試著對孩子說

謝謝、我很高興、

或幫了大忙。

 

有的父母會說,

他們完全找不到可以對孩子說

謝謝的場合,因為他們的孩子

完全沒有優點,

從早到晚只會做壞事。

 

又或者,父母只會在孩子表現

特殊時才給予關注,

於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必須

變的特別。

做得到的孩子為了獲得感謝,

會努勢做出適當的行為;

但沒辨法變得特別

像是考到好成績的孩子,

或許就不再做出適當的行為。

 

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不是他做了什麼事,

而是他的存在就已足夠讓我們快樂。

 

3.只要從旁守護,不要過度干涉

我年輕的時候沒有考駕照,

一直到三十八歲才下定決心考一張,

結果光是臨時駕照的考試就落榜三次,

可以說是費盡千辛萬苦。

 

在最後的路考,

我要從狹窄巷道左轉到好幾線道的大馬路,

我一直等到行人都穿越斑馬線後,

才放心地立刻左轉,

沒想到一輛腳踏車忽然從我前面切過,

我差點就撞到它,

我馬上踩了煞車,

但考官也同時把腳放在到了煞車上,

我聽到咔嚓的聲響,

失望地想著這次大概過不了關了。

 

雖然考官應該沒有踩下煞車,

因為他如果踩了,

考試當場就會中止,

不過等我回到駕訓所時,

卻意外發現自己合格了,

考官後來告訴我他的考評。

當時真的很危險呢!

但你沒有踩油門,而是低速滑行,

左轉時也再次確認情況,

我的腳雖然放到了煞車上,

其實並沒有踩下去。

 

我想,

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也是一樣吧!

父母不過度千涉孩子,

就像是腳雖然隨時放在煞車上,

但非必要絕不擅自踩下去,

不然可能就會破壞孩子之前的努力。

 

 

 

想知道更多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分析嗎?

推薦這本《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給你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原書籍

本文 轉載自 CMoney 網站,原文 於此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唷→ CMoney理財寶粉絲團

 

若無法配合附上以上資訊,請勿轉載文章。​謝謝~ 

 

 

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章也是唷!

 

GTF

GTF

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規劃, 而是在適當的時機掌握機會,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