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為什會 輸 給西方人? 網友的一針見血,答出 台灣教育 是元兇 !(大推好文...)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5-11-12 17:53
  • 更新:2018-07-17 15:01

亞洲人為什會 輸 給西方人? 網友的一針見血,答出 台灣教育 是元兇 !(大推好文...)

(圖/shutterstock)

 

教育制度,改到大家都看不懂!

台灣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台灣教育實在是讓人想不通,

亞洲民族非常的優秀,

小時了了大為必佳,

根本就是在打亞洲人自己嘴巴... 

 

從小被爸媽逼著念書

國小國中高中都在拼 100

大學努力拼 60  ALL PASS

(到了大學我們的智慧 好像是亞洲人類的上限了...)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然而,

考試給分的標準主要有 2 種:

 

1.  一些有固定答案的試題 

2. 沒有固定標準的試題

就是一個或幾個改卷員的認同 

 

老師說,你文章寫得很好,

但是 字太醜,所以考試不會高分。 

你認為呢?

 

一個中文老師說你的文章好,

只是代表他覺得你的文章好,

卻不等於你的文章是有藝術性或感染力。 

 

考試分數高,不代表面對一些新的問題,

沒有一個別人給你答案時,

你有能力自己去想解決方法。 

 

我們這種追求複製已成功方法的行為,

我在教育學讀過,稱之為「工業化教育」。 

這種教育的方式,

方便在社會百廢待舉時,

迅速填充高級勞工,比方說,

當大家都沒地方住時,大量訓練建築師不會錯。 

在衛生資源不足時,大量訓練醫生也一定對。 

在制度和社會未穩定時,律師和教師都是多多益善。 

 

但是,這種教育必然建立在一個前題上:

「教的方法,教的東西,

是一些行之已久的經驗和知識」,

而這些知識和制度,又全部都是從西方來的,

所以我們根本沒有經歷完發展出這些東西的過程。 

 

某程度上,我們的教育制度,

也是一種人力生產上的代工主義。 

 

 

西方國家 

國小 拼命玩 

 

國中 拼命打球玩交男女朋友

下課放學不用念書學校逼你去玩 

 

高中 打球拼不到職業等級

就趕緊拼命念書念大學 拼到個職業等級 

但他們在進入大學以前

最美好的 18 年都過得非常多彩多姿 

 

大學 拼得跟亞洲小學生一樣的拼勁 (西方智慧開端) 

 

真不懂 我小學國中高中

常常熬夜背一堆課文到底現在是有什好處?

到底是亞洲民族教育是對的?

還是西方教育是對的?

 

西方國家也曾經像我們一樣推行「工業化教育」,

在五十年代的西方 ,

工業化教育的理論相當的流行,

單純把知識和技能當成生產,

而社會將會消費所有的知識和技能。 

 

問題是,市場會飽和,所有東西都是供求的問題,

知識勞動力、高級勞工、專業人才... 一樣會供過於求。 

工業化教育的結果,

就是到處都有一些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

因為競爭太大而互相割價,最後就變成了低價勞動力。 

 

西方早就意識到,重點而不在於怎樣產生知識。 

而是怎樣生產能將這些不斷貶值的知識,變成更多不同產業的人。 

比方說,將過多的醫療人力變成美容、健康產品,

將過多的教師變成補教天王等等...

 

相反,熟知消費者要求和感受的人,

富有創造力和行動力的人,

對自己有理念要去實現的人,

富有積極性的人,就變成了重點。 

那就和苦讀和考試式教育是相反了...

 

 

 

不斷被安排時間表,孩子變得沒有自主權,

習慣了一切有人安排,自然不會發展出積極性。 

因此,減少這些沒必要的強迫性,

讓他們自己去玩,從玩耍中,

他們會學會很多不同的東西:

 

1。 自己策劃整件事

可能很幼稚,但是卻是重要的經驗。 

比方說,像技安那樣去召集一群人打棒球,

像大雄一樣出版大雄週刊,

安排編繪影印等事情,

都是建立自己完成一件事的能力。 

 

2。 讓他們早些發現自己的志向和興趣

使這些人很早就學習了相關的知識,

舉個例子,有興趣做電玩的,

可能六歲就開始寫程式了,

寫個二十年一定日子有功,

跟在高中和大學才開始學習相比,當然不一樣。 

 

3。 和人相處,領導的能力

因為和同伴玩,定必會產生爭執。

會打架、吵架,這些事情小時候經歷越多,

長大後就越懂得處理。 相反,

一天到晚窩在書本前,出去工作後就要從零學習了。 

 

4。 競爭會成為最好的評審方式

在玩耍中,小孩子會互相競爭,

不論是體育,遊戲機,藝術,甚至是爭風吃醋。 

 

 

 

比起老師說你的文章怎樣,

你自己怎麼交到多少朋友才是真實的。 

比起老師說你的畫好不好,

有多少其他小孩子喜歡才是真實的。

老師知識多,但他的認識都是過去的,

小孩子代表的是未來世界。 

 

不是說東方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

哪個就比較對,而是社會需要甚麼人才時,就需要怎樣的教育。

今天臺灣不是欠缺技術人才,

而是欠缺有足夠的勇氣和視野的創建者時,

這種教育就不足使用。 

 

當然這種教育也有後遺症,那就是沒有平等,

有些人先天就是甚麼才能也沒有,

給他自由也不知道應該幹什麼。

這些人可能比較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做甚麼,

迫他們去做,否則就會迷失方向。

那麼這種教育就不適合這些人。 

 

他們會既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行動力,

既當不了領導者,也當不了骨幹或部下。

那麼在這種教育下,他們墮落的機會比較大。

在工業式教育下他們大抵還可以有一技之長。 

 

假設世界再一次陷入戰爭,再一次重建,

無疑地,工業式教育會再度興起,

因為我們很清楚需求在哪裡,

只要盡快生產這些人填滿需求就好了。

 

但當市場再一次飽和,

我們還是需要能突破的人才。

那麼就不是我們這種教育所著意生產的...

 

參考來源: ptt ,原文在此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