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存股原則雖是只進不出、每年坐領股利,但「殖利率」以及公司能否維持「穩定的獲利水平」也是我每年檢視核心持股要不要汰弱換強的依據。若公司體制穩健(不論偶發的衰事),僅就公司獲利表現來檢視,但凡上升或持平皆可以安心續存。
文 / 小車 x 存股實驗
存股也要有變化
倘若摒除大環境因素後,個股連兩年獲利衰退,且看不見公司拿出任何因應措施,就要評估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換股」操作了。基於不斷檢視公司基本面與股票殖利率的前提之下,我的持股在不同時期產生了下列變化:
中鋼:2014 ~ 2016 年
我在 2014 年曾以 25 元的價格,買過當時存股族最愛的「中鋼」,當時配 0.7 元現金、0.2 元股票,還原殖利率有 4.8%,勉強過得去。沒想到之後獲利一直走下坡,直到 2016 年只配 0.5 元現金,殖利率剩下 2%,終於讓我忍無可忍,領完股利,等到價格一回到均價之上便立刻賣出。
中華電:2014 ~ 2020 年
2014 年也開始陸續買了中華電,當時現金殖利率 4.86%,官股加上價格穩定,還算可以接受。可惜近年獲利持續下滑,加上電信業為了搶奪市場大餅,不惜削價競爭,紛紛推出網路 299 元吃到飽,讓逐年衰退的獲利雪上加霜。到 2019 年領股利時,殖利率只剩 4.06% 了。
幸好中華電在 2020 年 3 月股災下跌不多,這不動如山的價格對我來說堪稱股災的提款機,於是我便以 106 元的價格(持有均價 97 元)全部賣出換成跌到 23、22 元的玉山金。其實存了這麼久,真的會有感情,但換股也是期望自己的辛苦錢獲得更好的回報。記得全部賣光那天,心中若有所失,像是跟情人分手一般,往後中華電的新聞便不再和我有關。
金融股:2018 年 ~ 持續進行
2018 年開始購入兆豐金、中信金、華南金,發現金融股價格穩定、殖利率每年也都能保持在 5% 以上,覺得自己跟金融股的股性最合,也抱得最安心,便將金融股作為主要持股直到現在。
我的金融股配置上是「二官股一民營」,官股求穩,民營衝刺。二官股是兆豐金、華南金( 2020 年再加入合庫金)。至於民營金控,原本持有的是中信金,其獲利能力向來是國內金控的前段班,不過抱了 2 年多發現它不管賺多賺少,股利都只配 1 元現金,被網友戲稱為「一元金」,在盈餘分配率上感覺對股民不夠大方,於是便趁 2020 年1 月中信金股價站上新高 22 元時出清,換成盈餘分配大方的玉山金,並趁股災持續加碼玉山金,拉低均價。
台積電 (2020 年 ~ 持續進行)
2020 年,我在股災後買了一些台積電零股,又拜讀闕又上老師的《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並與老公討論,我們一致認為台積電的企業文化誠信可靠,且領導者很有智慧與遠見,晶圓代工技術獨步全球,這一兩年逐漸將對手三星狠甩在後。
加上 2021 年每個月產能滿載,獲利不斷創新高,又積極興建 3 奈米工廠,預計 2022 年量產,連過年都加錢請工人初三開工,可見有多少訂單需要消化,未來股價成長可期。加上開放盤中零股交易,讓擁有台積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不過電子股起伏較大,買點難抓,於是我從 2020 年 8 月起,積極跟著粉絲專頁「股市米蟲王:持續買進台積電零股」,陸續購入台積電零股。
由於我的核心持股已有穩定的現金流,所以著手嘗試將部分資金放在優質的成長股上。之前存習慣了平穩價格的金融股,坦白說剛跨足存台積電時,確實會被電子股的價格起伏所驚嚇。
但一日才買進一股,就算一日價差多至 15 元,實際虧損也只有 15 元,感覺心中較能承受。也因為每天一股,不論便宜或昂貴都能買到,使持有均價落在中間值,而且隨著持有股數越多,均價也越難撼動。現在每買一股台積電幾乎只會撼動到均價的 0.01 元,影響不大,使我更能專注於累積股數。
加上持續閱讀闕又上老師的文章,以及觀看他分析台積電優勢的影片,都能讓我對持有這座護國神山更有信心,就算套牢也有強大的技術護城河及 EPS 持續向上的兩大利多撐腰,相信未來數年股價精彩可期。
以上僅為個人存股進化史,無鼓吹購買任何標的之意,請自行判斷,勿隨意跟單,投資盈虧自負。我的存股「每年目標設定」與「持股配置」下面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存股每年目標設定的方式,以及現有持股配置比例,供大家參考。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股族逢低入手的時機來了!3 檔金融股殖利率逾 6%,獲利持續看好!
- 長期存股一定賺?要存股之前這些你不可不知!
- 複利式存股跟傳統存股、ETF 差在哪?選對存股方法,報酬率差 1 倍!
- 存股族必看!3 分鐘帶你了解:殖利率是什麼、怎麼算?(以兆豐金為例)
- 謹守 1 法則,存股達人年收百萬股息!溫國信:用 3 條件選股,掌握配息先機!10 檔定存股,獲利可期
本文摘自《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最適合小資族的「金融股543規律」,用薪水4萬輕鬆打造年收股息20萬!》,作者: 小車 x 存股實驗,出版社:幸福文化
(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cho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