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
單純分享"客觀財報資訊"與"公開資料收集",無邀約之實,價值之判斷依據公開且可取得公式之【價值河流圖 App】,無個人分析推薦之意,也不做買賣方向之推介,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任何交易行為須自行判斷。
P.S 請大家不要問我,能不能買、該不該賣、哪裡便宜、哪裡昂貴,這是違法的,回答你的話,我可能會收到巨額罰款 & 吃牢飯,公司的詳細介紹我都寫在文章內了,買賣要自行判斷才行,河流圖、文章與價值檢視系統,會是你最好的朋友。
-證券交易法第 155 條規定
意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而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最高可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1000 萬元以上 2 億元以下罰金。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 107 條規定
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直接或間接自委任人或第三人取得報酬,對有價證券、證券相關商品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項目之投資或交易有關事項,提供分析意見或推介建議,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 100 萬元以上 5000 萬元以下罰金。
資料來源 :
公司股東會年報、公司財務報表、法說會、CMoney 法人決策資料庫、 TEJ 經濟日報資料庫、股人阿勳價值河流圖 App。
一塊金又怎樣!? 人批我寫
中信金 (2891) 過往一直被戲謔 1 塊金、1 塊金,但過去 18 個月,硬生生也漲了 52%。其實,發多少不是重點,營運表現才是重點,如果了解公司營運體質的轉變 ( 台灣人壽停賣儲蓄險,才導致營收一直下滑,但這是好的壽險體質轉變 ),就不會在 19 元的時候去捨棄它。
而且公司近 5 年現金殖利率也有 4.8% ,用發幾元去衡量股利政策!? 這種不考慮股價的作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沒關係,通常市場越不愛,我就越愛,2020 年 8 月時寫它,至今含股利,累積報酬達 60%。
改善體質告一段落,2021H2 營收回升
中信金 (2891) 營收從 2017 年開始,整體就呈現下滑趨勢,營收年增率更是月月為負,如果只單看數據真的非常嚇人,當時市場上更有不少聲音說中信金正在衰退,這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其實衰退主因為"保險業務",這跟前幾年的金管會政策有關,主觀機關限制業者的保單利率,並提高相關風險促施,使得保費提升,部分保單也變得越來越難賣。
中信金 (2891) 旗下的台灣人壽,2020 年起停賣儲蓄類型的保單,因此營收持續下滑,但獲利是上升的,這是好事。且 2021H2 起,營收已經停止下滑了,更連續 7 個月年增,顯示公司體質改善已經告一段落,加上全球央行即將開啟另一波升息循環,對銀行業務更是利多。
中信金 (2891)
國內第三大金控
中信是由 彰化鹿港辜家 所創辦,辜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歷經清代、日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三個時期,皆與當局有良好的政商關係,而中信金 (2891) 的前身是由 辜振甫 發起於 1966 年的「中華證券投資公司」,1971 年改組為「中國信託投資公司」,1992 年改名為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並於 2002 年以股份轉換方式正式成立 中信金 (2891)。
而中信金 (2891) 現由 辜濂松 家族握有經營權,辜濂松 承接叔叔辜振甫的家業,成為鹿港辜家第三代接班人,目前集團的董事長 顏文隆 則為辜濂松 的表弟。
至於普為人知的辜仲諒,是 辜濂松的長子,現任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棒協理事長及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實際出資人。
目前中信金 (2891) 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同時併入證券、保險、創投、資產管理、投信、票券、保全及台灣彩券公司,成為一間國際知名的大型金控。
同時又以中信銀行投資海外,目前中信銀行在臺灣共有 152 家分行,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大陸、緬甸及澳洲,合計設有 116 處海外分支機構,全球員工人數達 27,000 人,為臺灣最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金控規模排名台灣第 3 。
集團底下公司市佔率分別如下:
-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1966年) : 市佔率排名第 4
- 台灣人壽 (1947年) : 市佔率排名第 6
- 中國信託綜合證券 (1989年) : 市佔率排名 17
台灣年度最佳銀行
中信金是台灣最為國際化的銀行,成績也獲得各項國際大獎的一致認可,在 2021 年共奪下《Global Finance》(全球金融)、《Asiamoney》(亞洲貨幣)及《FinanceAsia》(亞洲金融)、《The Banker》(銀行家)4 家國際權威媒體評選為「台灣最佳銀行」。
另一方面,中國信託今年第 7 度獲得英國知名品牌價值研究機構《Brand Finance》評選為「台灣最有價值銀行品牌」,也 7 度蟬聯《World Branding Forum》(世界品牌論壇)「年度品牌」(Brand of the Year)。
P.S 只有國內的講師與股民在唾棄它,所以知識真的很重要,這是不淪為盲目群眾的關鍵要素。
業務內容
中信金旗下業務非常完整,幾乎所有金融服務都有提供,以下分別簡介一下各事業的主要業務內容:
銀行 : 個金 38%、法金 61%
存款、放款、保證、外匯、國際金融業務分行 (OBU)、信託、信用卡、現金卡、證券、債券、自營期貨、衍生性金融商品、應收帳款承購、保管箱、電子銀行以及公益彩券代理業務等。
全台灣市占率 : 存款為第 3 名,放款第 4 名,為民營銀行之最 ; 信用卡為 2 名,市佔率 14%,僅次於國泰世華銀行。
- 台灣銀行存款業務排行:
臺灣銀行、合庫、中信銀、一銀、土地銀行、兆豐銀、國泰世華銀、華銀、玉山銀、台北富邦銀,合計佔整體比重超過 6 成。
- 台灣銀行放款業務排行:
臺灣銀行、合庫、土地銀行、中信銀、一銀、兆豐銀、華銀、國泰世華銀、玉山銀、彰銀,合計佔整體比重超過 6 成。
保險 : 投資型 43.9%、健康險 15.2%、傳統型 3.9%、利變型 37%
主要為旗下 從事人身保險業務 的台灣人壽,以銀行保險、業務員、保險經紀人及代理人為主要通路。
- 投資型 :
是結合「保險」與「投資」二種功能的保險商品,保戶所繳交的保費除了一部分用來支應保險成本與保單相關費用外,其餘的保費則會依照保戶事先約定的投資方式與投資比重進行投資,由保戶完全享有投資成果,並負擔投資風險。
- 健康傷害型 :
傷害保險就是一般所謂的意外險或平安險。指被保險人於保險契約有效期間因遭受意外傷害事故(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致使身體蒙受傷害而致失能或死亡時,保險公司依約給付保險金。
健康保險則是被保險人在保險契約有效期間內,罹患疾病或遭遇傷害事故時,保險公司依約定就醫療或醫藥費用給付保險金。
- 傳統型 & 利變型 :
這部份都是人壽保險,主要是為了讓被保險人轉嫁「身故(死亡)」的風險,也就是說,當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死亡,就能領到保險金。
利率變動型是指該保單用來計算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利率是變動的,即是我們常說的宣告利率 ; 而傳統的壽險保單,如郵局的常春增額還本保險及合家歡增額保險,皆是以固定利率來計算保單價準備金,因此只會有預定利率,而沒有宣告利率。
彩券 : 台灣人愛做公益
台灣彩券主要業務為受中信銀行委託,辦理公益彩券之發行、銷售、促銷、開兌獎作業、管理及其他相關事宜。今年過年沒有刮,都是看別人貢獻給中信錢錢。
營收結構
淨利息收益為主
"淨利息收入"就是利差,利差有分存銀行放款利差,也有壽險業投資利率與保單利率的利差,兩者是相加在一起的 ; "手續費收入" 更簡單,證券交易的手續費、銀行匯兌手續費,財富管理手續費,都算在內 ; 最後是 "衍生性商品與外匯",投資交易損益,股票、期貨、外匯、長投損益都體現在這。
- 淨利息收入佔 53%
- 手續費收入佔 37%
- 衍生性商品與外匯佔 10%
獲利結構
銀行 49%、壽險 49%
中信金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第二大事業則是壽險,兩者長期以來都維持約 6 : 4 的比重,也正因如此,市場許多人將中信金視為壽險金控,但 2021 年台灣人壽獲利激增,使得獲利結構變成 5 : 5,成為一間 銀行壽險股。
營業據點
台灣為主、投資海外
中信以台灣為主要銷售地區,並發展香港、大陸、越南、美國等地。2018 年 11 月,投資 LINE Bank 純網銀,持股 5%。
海外佔比逐漸攀升
銷售地區比重台灣佔了 85%,亞洲各國則佔了 13%,美洲則都維持在 2% ,而從下方的趨勢圖也能看出,中信銀行近幾年積極托展海外市場,營收比重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是相當合理的操作,畢竟國內市場成長有限,除了網銀這個新契機外,傳統金融服務都相對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