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作者: 謝宇程
日前一場小型座談後,兩個聽眾在意見交流的時候意見爭執。
其中一位應該是家長,雖然試著婉轉,
但是言下之意也頗為明確。他認為我的見解,
不太能幫助他的孩子成為「人生勝利組」。
他的意見長話短說是這樣的:
「你講的這些確實很好,很感謝你這麼用心準備。
但是,你可不可以在演講中多補充一些,
例如…現在的大銀行、科技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們的孩子如何在大學推甄上、在日後就業上取得競爭優勢?」
另外一位聽眾對這番話不滿,
似乎是想要幫我辯護:
「大家都一心想成為人生勝利組,才是台灣教育失敗的核心原因!」
面對這麼犀利的提問,我是怎麼回答的,
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到底誰才是「人生勝利組」?
一邊聽著,其實有點哭笑不得。
鄭重聲明,我不反對「人生勝利組」。
相反地,我全力提倡,
所有人都應該成為人生勝利組,而且這也應該是教育的目標。
但是在這之前,
大家看待「人生勝利組」的方式可以正確一點嗎?
人生勝利組範圍廣大,請不要眼瞎錯看
其實就在那場演講中,
我分享了好幾個「人生勝利組」案例。
例如:河南省鄭州市的一位鑄劍師,
他在28歲的時候就曾當上國企的中階幹部,工作安定且薪水優渥。
那年他卻辭職,投入鑄劍工藝。
五年之後,他已經成為名聞世界的鑄劍師,一把劍價格已經賣到百萬台幣,
而且日後技藝進步,顯然價值還會成長。
這位鑄劍師的生活像個古代俠士,
工作內容根本是個傳奇。他的名字叫賈懷進。
例如一位法國男士,
他也熱愛研究、探討未知,
尤其愛研究植物,愛到將頭髮染成綠色。
他也喜好視覺藝術,就和許多法國人一樣,他熱愛色彩與繪畫創作。
他的職業內容就是結合這兩個愛好––用植栽在都市大樓的牆壁上作畫,
把自己的作品叫:「垂直花園」,而且享譽建築、植栽、園藝領域,
他叫:巴提克.布朗 (Patrick Blanc)。
(垂直花園設計師PATRICK BLANC博士 / 圖片來源)
又例如一位台灣人,他從小愛畫畫,
他曾經在廣告業工作12年,只有偶爾畫插畫,
一半自娛,一半賺外快。
一直到他37歲的時候,突然患了血癌,
因為需要治療及休養,
他離開廣告工作,在這三年的養病期間,
插畫愈畫愈多,而且甚至開始演化出了劇情。
一直到他40歲的時候,才出版人生第一本繪本,
而且不斷有新作品,而且受到極大的歡迎,讀者迴響非常大。
後來,幾米的繪本故事,還被改編成了許多電視劇、電影、音樂劇,
還有一個主題園區。
他是台灣「文創」的代表人物:幾米。
(圖片來源)
在討論「人生勝利組」的時候,
我們有把這些人計算在內嗎?
敬告:切勿膚淺狹隘看待「人生勝利組」
看待「人生勝利組」,
台灣的問題絕不是太重視,反而,是太輕忽。
我們沒有嚴肅認真地探究我們心中「人生勝利組」的定義,
到底是什麼,到底合不合適。
現在,國立名校、歐美研究所、畢業後
找到月薪 5萬以上的工作
–– 這樣的人 往往被糊里糊塗地認定是「人生勝利組」。
而不符合這個定義的,
我們自動將他們從「人生勝利組」行列中排除。
其實,有許許多多人,不符合這個狹隘定義,
但他們的人生同樣(甚至更加)精采、值得羨慕。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自己擅長而喜愛的事,
在高度自由與受尊重的環境中工作,在世界上創造改變、發現新事物,
為人類推展邊界,並且取得在專業領域內,
甚至跨領域、跨國界的名聲
–– 如前面所舉的三個例子,
以及限於篇幅所無法舉出的數千數百個例子。
(圖片來源)
輕忽「人生勝利組」的多樣性,是我們的第一錯。
因為我們犯了第一個錯,也就無法避免地會犯第二個錯:
沒有積極地從各種人生勝利組的身上找方法、尋求啟發。
看到目標,才會發明方法
當我們認定考上頂尖大學、出國讀書才是人生勝利組的標誌,
各種訓練培養學生考上頂尖大學的課程、
教學機構、個人輔導機制就興盛無比。
當我們認定進入外商、知名企業、考上公職是人生勝利組的標誌,
高普考補習班、面試求職教戰手冊就應運而生。
總之,看到目標,我們就會找出方法。
如果我們認定人生有各種值得追尋的目標,憑我們的努力和才智,
鐵定也能找出達成的方法
––可惜的是我們看不到它,看不上它,
當然也就不會發現走向各種目標的路。
如何成為優秀插畫家、優秀工藝家、植物造景大師…
這一切都有方法與竅門可以學習,
而且會顛覆我們對於教育的各種刻板想像。
拿這篇文章開頭舉的例子來說,
幾米在學業上絕非名校畢業,
但他為台灣提供的文化養分,絕不亞於任何頂尖大學畢業生,
甚至不亞於任何教授學者。
另一個例子之中,巴提克.布朗跨越生物、機電、藝術的知識與素養,
絕非學校的培育系統所能解釋。
他在學院中深入研究了植物相關知識,但美學與設計、溫溼度偵測、自動控制系統知識,
都是在他選定「垂直花園」這個人生主題之後,
想辦法充實與學習。
他自己本人,以及他的事業,就和他的作品一樣,
都是他多年經營打造、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真正認真嚴肅地研究「各種人生勝利組」,
我們不但可以發現人生有千百種目標,
更有億萬種走向目標的路。
人生勝利組有各種,達成的路無窮多
坦白說,這幾年我受益最多的事,
就是研究「各種人生勝利組」案例:做香水的、畫漫畫的、做琉璃的…。
每多研究一個新的人物案例,
就愈發現過去我多麼不了解什麼是「人生勝利組」,
我根本不了解人生有多少可能,世界有多麼寬廣。
如果能更早了解「各種人生勝利組」,
也許我能更早有勇氣、有見解,
離開那條擠得半死的升學窄門。
也許我可以更早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小徑,
也許現在已經走到一個美麗的幽谷。
也許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出特殊的決定時,感到歡欣鼓舞,而不是焦慮忿怒。
當初我們的無知,現在已無法改變。
但我們卻可以幫助今日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了解,
「人生勝利組」不只一個定義,有千百種可能形式,有無數種達成方法。
當他們了解自己的本質,知道不同的路各有成果和代價,
他們可以做出更適合自己,更適合這個社會的判斷。
今日的課題,
已不是爭執「年輕人要不要追求當人生勝利組」,
而是要問年輕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生勝利組?」
本文獲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登,
原文刊載於商周網站專欄部落格。
出處聯結:學與業壯遊 (作者網誌)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