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撰文:施禔盈 攝影:張家禎 照片提供:Winnie & Jeremy
3年前,一對年紀不到40歲的年輕夫妻把老闆fire掉,
揹著行囊前往中南美洲,展開全球Long stay行程。
他們不是「田僑仔」的孩子,只是很普通的上班族,
卻能夠這麼早就提前達到財務自由,
是因為他們找到「不上班也有錢」的3個關鍵密碼。
每天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
而是饒富趣味的生活體驗、看不盡的綺麗風光...
他們怎麼辦到的...
(贊助商連結...)
這一天,他們在墨西哥的San Miguel de Allende
(2013年被《Conde Nast Traveler》
雜誌選為全球最佳旅遊城市的第1名)醒來,
台灣女孩Winnie(曾琬鈴)和美籍先生 Jeremy,
各有各的「差事」。
她,拎著包包前往銀飾工作室;
他,去上吉他課,追尋小時候想當搖滾樂手的夢想。
取出銀塊,燒烤,拉出線條,
這一條她打算送給先生的手鍊,已經做了1周,
「應該再1周可以完成。」Winnie心裡盤算。
她認真的敲打、塑型、彎折、焊接、打磨、拋光……
這是她來到墨西哥後「沒事找事做」的安排,
沒想到一試上癮,天天向這個頗為簡陋的工作室報到,
一做3小時不間斷。
2周後,一條造型精緻、線條頗為複雜的手鍊
戴在 Jeremy手上,「我從來沒想過我能做銀飾!」
Winnie露出滿足的笑容。
近20件作品一字排開,很難想像這是2個月內,
一個完全的門外漢所創作的飾品。
敲打銀飾、與鯨鯊共舞
6周行程變9個月的Long Stay
而幾周前,他們剛體驗與鯨鯊共舞的感動,
「深藍色的海水裡,突然隱隱約約可見點點繁星,
往下看,那群小小的亮點居然在我身下慢慢的放大、
再放大,等到閃閃發亮的小星星,
變成月亮般的大小時,
我才清楚看見觸手可及的巨無霸鯨鯊。」
「看到如此巨型的生物在眼前,
說不出是震驚還是感動,但又不自主地感到害怕。」
Winnie回憶起那段與鯨鯊共舞的畫面,
還是難掩興奮之情。
「見到一生難得一見的美景,我不禁呆了。」
她如此形容這份難以言語的感觸。
「墨西哥這段旅程,我們本來計畫走6個星期,
沒想到一待9個月。」
「每周都有不同的慶典,可以體驗當地的文化,
就連門上的把手都充滿藝術氣息,
每個轉角最美麗的風景是濃濃的人情味。」
Jeremy講著講著,像是掉進了美麗的夢境裡,
「待9個月還不夠,我們10月要再回去!」
目前人在台北的 Jeremy斬釘截鐵的說。
工作狂出國旅遊
觸動提早退休的浪漫情懷
說是美麗的夢境,一點都不為過。
能夠到墨西哥一遊,已經是很多人的夢想了,
更何況一待9個月,
並且還信誓旦旦的表明「還要再回去」。
像是癡人說夢,像是不切實際的人生,
卻真實在 Jeremy與Winnie這對年輕夫妻身上實現。
因為,他們已經達到財務自由,
所以,這份愜意的人生,來得一點也不意外。
其實1974年出生的 Jeremy和1979年生的Winnie,
都不是「田僑仔」的小孩,相反的,
他們生長的家庭都不富裕。
過去他們與多數人一樣,認真讀完大學,
找一份工作,有多餘的錢就存起來,
期待每年那短暫的出遊假期,
然後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奮鬥。
Jeremy也和身邊多數老美朋友一樣,
曾經買過大房子、養過大車子。
那時候的他們,沒有太多奢望,也不敢想望,
「反正就是工作到60歲退休吧!」很認分,
也很實際地如常人般朝九晚五的生活。
甚至 Jeremy還是個標準的工作狂,
學校畢業後,進入職場6年不曾休息,
從沒「放過自己」,好好安排一次休假。
「還記得,我們認識之後,有一次到長灘島度假,
島上只有一個地方可以連網,
沒想到 Jeremy就一直黏在那個地方,
不斷查看email,因為他放不下工作。」
Winnie點出這個目前看來一派悠然的老外老公,
過去截然不同的面貌。
只不過當工作狂遇上旅遊的漫走慢思,
還是起了化學變化。
「原來度假這麼棒,有沒有辦法一直度假?」
Jeremy開始思考提早退休的可行性,想法一出,
這位在美國知名企業擔任工程師的大男孩,
馬上發揮工程師追根究柢的精神,
上網瘋狂找尋相關訊息,他發現,
在美國55歲退休是普遍的狀況,
「這年紀退休也ok,但可做更積極的規畫。」
3步驟,他們走向財務自由
step1. 目標金額明確 夫妻省成精
當然,能不能瀟灑的跟老闆說再見,
關鍵在於:足夠的儲蓄。
那麼,「足夠」究竟是多少?
Jeremy「過度分析」的特質,
讓他很快的找到了「4% rule」,
「一個基本的算法是,
每年可花費金額是總存款數的4%,所以,
假設1個月支出為4萬元,1年總支出為48萬元,
你就需要有48萬元÷4%=1200萬元的存款。」
這個數字當然隨每個人的期望值不同而不一樣,
但是,起碼「目標」明確,並且為了「安心」,
Jeremy與Winnie還把精算出來的目標數值再拉高些,
「我們也會怕不夠。」夫妻倆異口同聲的說。
既然目標出來了,就是同心協力的往目標前進。
因為Winnie與 Jeremy從小生長的環境比較辛苦,
Jeremy甚至工作前5年都在償還貸款,
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消費觀向來健康,
不會恣意亂買東西,並且習慣把多餘的錢存下來。
只是,要達到他們能把老闆fire掉的存款數字,
也還有一大段距離。
所以第1步,兩人開始精算所有開銷,
「大概從2005年開始,我們把花費的每一分、
每一毛都記錄下來。」
Winnie提到,記帳的最大好處
是讓他們看見到底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再更精省。
她舉例,有一陣子住在美國華大附近的學生區,
附近剛好有賣珍珠奶茶,
經過時總會不自覺的掏出3塊美金買一杯來喝。
記帳後,明顯看出這是一筆純粹「想要」的開銷。
之後,就節制許多。
▲Jeremy和Winnie不到40歲就退休的故事,
吸引多家美國媒體報導。
Step2. 省小錢更要省大錢
調整生活型態 賣房、賣車
不過,Winnie強調,省小錢更要省大錢,
記帳可以條列每月最大筆的支出落在哪些項目,
「把占比最高的項目壓下來,才能省到大錢。」
事實上,當他們決定「一直度假」時,
就已經做好先過「減法生活」的心理準備,
所以把美國的大房子賣了,
也把老美視為「雙腳」的車子一併處理掉。
「我們曾在中國城租一個約10坪大小的房間,
每個月租金400多美元,只要一煮飯,油煙竄升,
馬上會有煙霧偵測器的警報鈴響起,
後來只好在煮飯時打開房門。鄰居也是這樣做。」
講到這一段,Winnie忍不住笑了,
「有一次朋友送我們回家,還很不可思議的問:
『你們真的住在這裡嗎?』」
在一旁的 Jeremy補充說,
「我們是想試試可忍耐的極限啦!」
事後證明,極限是2個月!
後來他們「升等」搬到學生區的公寓,
每個月房租900美元,
但比起「正常」的1200美元還是低上一截,
而同事們租的房子通常落在2000~3000美元。
這對夫妻確實讓身邊的朋友頻呼不可思議。
「Winnie,妳老公對妳好像很不好,
為什麼要住這種便宜的地方?」
「為什麼你們不買車呢?這樣不是很不方便嗎?」
那段朝「目標金額」邁進的日子,
總是有關心的朋友會有類似的「問候」,
大家充滿疑惑的眼神想知道:
為什麼老公在大企業當工程師,
有不錯的薪水,卻過得如此刻苦?
Step3. 存下薪水收入的70%
別人買物質、我們買自由
Winnie與 Jeremy沒說出口的是,
「我們正在往財富自由的路上前進,
而走在這條路上,再簡單不過的生活也成了一種幸福。」
行走的過程中,他們最高紀錄可以存下工作收入的80%,
普遍來講,則可以達70%,因為支出最高的3個項目:
住(租便宜公寓)、交通(外出不是走路,
就是搭公車)、吃(多半在家裡簡單烹調解決),
全數降下來。
為了不在七老八十、拄著拐杖時,
才過著全世界走透透的日子,2005年起,
「減法生活」讓他們成為同事朋友間的異類。
但是經過不到10年的努力,
當他們於2012年10月毅然辭掉工作,
選擇背著行囊出發時,
再次讓身旁的同事朋友目瞪口呆,問候語替換成:
你們究竟怎麼做到的?怎麼可能不工作?這太神奇了!
甚至他們還成了朋友們的「財務顧問」,
因為幾乎人人希望有一天
也能踏上他們正在行走的財務自由之路。
「哪有這麼大的學問,就是省!存!」Winnie說,
一般人的做法是,薪水越高,換更高檔的車子開,
住更大間的房子,但他們是薪水變高,
減法生活不變,因此能夠存下更多的錢,
「這是相對的,別人買到物質,我們買到自由!」
「很多在一般人眼中『必要』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
以婚禮來說,一般人花錢買婚戒、拍婚紗,
外加一場浪漫的婚禮,還有一趟難忘的蜜月旅行,
結果結完婚後,不但沒有更美好的未來,
還要為了存款簿的數字大幅下降而焦慮。」
Winnie提起他們的婚禮,公證、沒買婚戒、不拍婚紗,
蜜月是10天繞著Mt. Rainer走一圈的爬山行程,
「一共花不到幾百塊台幣。」
「一定要捨棄當下的享受。」聽著這對夫妻的描述,
眼看他們正在享受延遲的享受,
這確實是人生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