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出社會一陣子了,存了點錢就會開始考慮買房子的事。但大家都是小資族,離財富自由還有一段路,買房子勢必用貸款的。要如何才能向銀行要到「最大成數」的借款呢?讓房市專家傅恪恩告訴你。
文 / 傅恪恩
「下星期六,大家一起來我新家玩吧!」樂威最近新宅入手,呼朋招友來家中一起踩踩人氣、熱鬧熱鬧。 畢竟是件大喜事,房子又在蛋黃區,加上樂威算是三字頭同學裡早買房的,讓一票也為房事發愁的朋友們,除了好奇樂威的買房資金哪來的,也打定主意來看看新房,向他討教買房的經驗。
於是星期六當天,一票住在台北的老同學,比同學會還難得地齊聚一堂,攜禮帶物到樂威家做客。 輪流參觀完樂威的新家,大夥看著特別請設計師規畫的新房布置,不禁一致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天呀!這房子花了不少錢吧?」、「你總共貸款了多少?」、「現在銀行一般成數給幾成呢?」 嗑著瓜子閒話家常,對於老同學滔滔不絕的問題,樂威回答得倒也大方。
原來,這間房子總共買了將近 3000 萬,加上不是新房子,重新裝潢也差不多花了 300 萬,而貸款的部分,這次總共借了 1000 萬。至於大家最好奇的錢從哪裡來?樂威只笑笑地說,自己有存了一些,當然,家裡也贊助了一部分。 聽到關鍵字,大夥頓時眼神一閃心照不宣,而樂威見大家一副「原來如此」的神情,也忍不住慌忙補充,雖然家裡有幫忙,但自己可是有在貸款上做足功課,請教過大師的。
做錯這些事 難怪貸款成數這麼差!
收入高 ≠ 借款成數高
樂威表示,借房貸最常有的迷思是「我收入這麼高,怎麼可能借不到錢」,但事實是銀行因為主要在賺長久的利息錢,所以更看重的是你戶頭裡有沒有穩定、持續的收入;也因此,如果像是夜市擺攤,沒有 401 報表或扣繳憑單這種狀況,銀行就會給得有所遲疑或折扣。而像是業務性質的工作,底薪少、獎金多但不固定,也屬於同樣的情形。
存百萬當短期 VIP 過時了
講到這,同學 A 忍不住插話:「不是說,只要買房前一、兩個月,找家銀行放個幾百萬,就能當 VIP ,有好成數嗎?等借到錢,再把戶頭的錢拿出來就好了。」樂威笑著搖了搖頭,「以前這方法還行,但現在銀行也沒這麼傻,主要還是看你的銀行存款積數(每日存款餘額加總)和信用狀況。」
只繳「最低應繳」不算有繳
「譬如,前陣子不就有個 YouTuber 拍片說買房成數貸不到,一查之下才發現是刷卡習慣惹的禍。原來,那對網紅夫妻雖然都有乖乖繳卡費,但繳的都是『最低應繳』本想說可以讓錢有其他更大的投資效用,沒想到銀行聯徵一調,信用分數低得可憐。」
見樂威說得頭頭是道,明年準備買婚房的同學 B 也忍不住丟出堆在心裡的一大串問題,「那怎麼做才能有比較好的成數?」、「你有推薦的銀行嗎?」、「經營認識的放款專員有沒有用?」 、「哪一間銀行的貸款成數比較好?」。
樂威也不急,喝了口茶接著說:「我認為關鍵還是多問、多比較。雖然主要往來的銀行條件會好一點,但其實每家銀行放款的優惠對象都不一樣,像是台銀有針對公教人員的築巢優利貸,三商美邦有針對固定薪年收入 60 萬以上的菁英方案,台新對自營商相對友善,其他家也有針對小坪數的物件特別經營,以及千大企業員工貸款等。想找到最優惠的條件,就不能死守一家,並留意每家的最新方案。
「至於要不要經營放款專員,如果只是自住買房,這部分是還好。主要是,放款專員的承諾僅供參考,因為他們並不能決定最後能放多少錢,最終還是要看申請後核下來的數字,才是真的能貸到的金額。」房貸可以問,但最忌每家都申請 「那是每家都去申請,再來比較哪家條件最好嗎?」同學 B 追問。
「可以問,但千萬不要傻傻的每家都提供資料去辦(調聯徵查詢)!」樂威見同學一臉困惑,補充道:「申請房貸有兩、三家銀行去查你的聯徵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數字一多起來,聯徵中心的立場就會覺得,不對呀!這人若信用沒問題,早該貸好了,怎麼還有五、六、七、八、九家銀行,一次又一次來查他的信用狀況?合理懷疑,這個人的實際信用有問題。所以,接下來就容易越問越差。
「總之,房貸想要貸好貸滿,就是四步驟:養好信用、查好資料、問好狀況、挑有把握的去申請,基本上結果都不會太差。」
畫重點
- 信用卡帳單習慣只繳「最低應繳」,別怪銀行覺得你信用差!
- 貸款成數可以多詢問幾家銀行,但可別傻呼呼地每一家都申請看看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Joeman 也大推的「房地產入門」!到底該買房還是租房到老?專家 4 觀念判斷到底哪個好!
- 房價居高不下,為兒置產有秘訣!選錯當心多扣 2 倍稅…
- 買房,往往是年輕人的第一個負債!陳重銘:別急!每月存兩張 0056,十年後每月 4萬現金流輕鬆購屋!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拒當月光族!專家:存錢三字訣「省、存、配」,月薪 5 萬 也能買下 70 坪大房子!
本文摘自《房市神秘客帶你看穿不動產裡的詐:買房路上,你必須懂的31個人性陷阱》,作者: 傅恪恩、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Xuan;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