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說的簡單做到難... 7個原因讓你學會堅持!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5-04-23 10:42
  • 更新:2018-07-17 15:02

堅持,說的簡單做到難... 7個原因讓你學會堅持!

(圖/shutterstock)

許多人很迷茫,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

難以堅持到底。

本文詳細分析了為什麼不能堅持的七種原因。

是哪七種原因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連結...)

 

我們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節奏感

高中階段我們都比較容易堅持做一件事。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良好規律的生活,

我們每天按時起床,按時上課,

按時自習,按時睡覺。

在一個有規律的生活裡,

人是容易有相對固定的受控時間

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標。

到了大學階段,課表不是天天相同,

生活也開始多了很多可能性,

這意味著你的生活變得豐富的同時,

你獲得各種自由的同時,

你開始失去你過去養成的節奏感。

你開始慢慢變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動去行動的人,

而不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幹一點什麼的人。

這種被碎片化事情推動的現象,

不僅僅是在大學,一直到了職場,

都會越來越嚴重。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要養成堅持的習慣,

你最好要讓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時間

去做固定的事情的習慣。

我建議大家做一些小事情,

比如每天堅持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寫日記,

練字,鍛煉,一切你喜歡的事情都好,

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哪怕就 15 分鐘。

這些小事情會慢慢形成你新的時間錨點,

有了這些時間錨點,你才能在不同的環境裡

慢慢養成你生活中的新節奏感。

有了時間節奏感的人,才能逐漸掌控自己的時間,

獲得更高的效率。

 

我們沒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

你和怎樣的人交往越多,

你就越可能變成怎樣的人。

在高中,因為有各種制度和外力約束,

大家都被集體化成一種行為模式,

往往能為某個特定的目標長期全力以赴,

互相追趕激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高中學習過程中

很有充實感,和這個環境是分不開的。

我上班以後和我很多從小玩到大的老同學關系

越來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個城市的朋友關系很好。

我發現一個特點,我們這些玩得好的人

往往是同一個生活節奏的人。

 

我們沒有選擇一個更適合目標的環境

缺乏和自己有同樣目標的同伴,

也導致我們很難一個人長久地堅持目標。

人畢竟是群體性動物,

很難擺脫從眾的自然基因行為模式。

在高中即便同學不求上進,也不太擔心你不會堅持,

因為班主任、家長和學校構成了一張網,

為你設計好了每天的行為模式。

中國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種學習集中營模式更為恰當,

它的升學率成功是以犧牲人的個性、

人的自由意志為代價的。

但這種模式在短期內能讓你在某個點上快速突破,

脫穎而出,所以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到了大學,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

又或者是學校,對你的管理都是很鬆散的,

沒有人天天監督你上自習,甚至是上課!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人才會發現沒有外力約束,

他很難建立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考研時

那麼多人會去報考研班,

一需要同伴環境,二也需要上課的環境。

沒有這個環境,他們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絕大部分人離開環境的約束就一無所成。

想要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要為自己有控制地生活。

 

我們丟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標

有一名大一學生,從新學期開始他做了很多打算、

計劃,但是一學年下來,他幾乎沒怎麼實行過,

現在上課他沒啥興趣,要不看小說,要不睡覺,

要不寧愿發呆,但過後他又特後悔,特糾結,

他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在大學裡,他過得混沌,

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

甚至有不想念書的念頭。他很煩,

想改變這種現狀,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高中階段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考大學,

而且被同伴和環境驅動去努力。到了大學,

就業一時半會還很遠,考研也得三年後,

經過十二年艱苦求學的日子,人都想為自己放鬆一下,

大學又不缺乏這種放鬆的方式。

但正在這種放鬆的環境中,

我們想不起自己的奮斗目標了。

這是第一個問題:沒有目標了。

 

高中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上大學,上好大學。

其實大學倒是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就業,就好業。

為了上好大學,高中階段發展了一套以拿分為導向

的應試教育體系,雖然這套體系影響人的思維開放性,

但是它能幫你拿分。

在大學裡,課程體系設置往往讓你看不到

和就業這個目標的關系,

有些學科的實用性更是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

在學習的過程中,

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業需求之間的進展,

只是感覺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沒有辦法衡量你現在離目標的距離是否更近,

你就會慢慢忘記自己的目標。

甚至慢慢用還在學習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標,

其實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

大學生應該主動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業單位,

了解他們的就業崗位,了解這些崗位對人的素質要求,

主動在大一就明確自我成長的目標和實現的手段,

並找到恰當的手段衡量自己的進展。

 

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離目標更近

有的大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很難堅持。

為什麼?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難,

都有老師教你答案。

但是在大學,一切似乎都沒有人給你答案,

或者給你太多的答案。

到底哪種是你想要的?這真很難講。

所以很多同學在走向目標的路上,

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

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

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是最佳的,

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

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

 

我們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了進展,

但是也沒有最終堅持下去,

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

心理學家說習慣推遲滿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可能有的同學并不清楚,

這裡我分享一個摘抄來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啟發。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

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裡,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

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態度;

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

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

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

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愿望,

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盡管一再努力,

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治療,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

終於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

才使治療出現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著問,

“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

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

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

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

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

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

而在剩下六個鐘頭裡,她就盡量規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

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

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

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

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

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

,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

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

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

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

然後,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

當人為目標奮斗取得一點點進展的時候,

往往會獎賞自己放縱一下,

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的軌道。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點點進展的話,

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繼續加油,

因為目標還沒有實現呢!

不知道你是哪種原因造成的不能堅持,

也許還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過高中和大學的對比,

讓我們看到很多細節的不同,

這些不同的細節恰恰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

你如果要改變,也只能針對每個細節,

一點點去想辦法完善。我還想說:

每天堅持做一件小事,會改變你的性格。

我建議你們不妨從按時吃早飯開始,

這會帶來意志力的提高,增強你的自控力。

 

學起來...堅持也能很簡單!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