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文 / 蔡宜芳
璟常常看起來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當我問他:「你沒有來學校,是去哪裡呀?」或是「你和誰在一起?」「現在住哪裡?」「錢還夠用嗎?」他一律都以「還好、不知道」來回答。我嗅得出來,隱藏在璟嬉皮笑臉背後的是「拒絕」。我知道,我們還沒有建立關係。
當爸爸身上有酒味,他就要小心了……
我也可以理解要和璟建立關係,有多麼不容易。在璟還沒有記憶的時候,他的爸媽就離婚了。社工查到的資料中,璟的爸爸有過三段婚姻,五個孩子,但這些璟都不知道。璟小時候是阿嬤帶大的,但阿嬤在璟小四的時候過世。之後,爸爸把璟接回同住。在第二次的會談裡,璟用「悲慘無比」來形容自己的童年,並搖搖頭,表示不想談。
璟只提到有一次爸爸叫他在下班前要把飯煮好,但是爸爸回家後,卻發現他雖然有把電鍋按下去,卻忘了插插頭,於是爸爸毒打他一頓。類似這樣的事情,多到不勝枚舉。璟又搖搖頭,表示不想再談這些。璟的爸爸常常不在家,璟每天自己走路上下學。當回到空蕩蕩的家,璟常常一個人煮泡麵吃。璟告訴我,他會去超市買菜,會自己加青菜和蛋,有時候加上火鍋肉片就很豐盛了。雖然爸爸常常不在家,但璟很怕爸爸突然回家。只要聞到爸爸身上有酒味,他就知道今天要小心一點,不然可能又要挨打了。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
受傷了,卻沒看醫生
有一次,璟不小心跌進水溝裡,全身都是傷,沒有人帶他去看醫生,傷口拖了好久還沒有好,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後來,是導師和校護帶他去看醫生。導師打電話給璟的媽媽,手機是空號。打給璟的爸爸七、八通,但都沒有接,也沒有回。導師只好打給伯公,以及請輔導室通報一一三(社會安全網的脆弱家庭)。璟說伯公和爸爸好像大吵一架,之後璟就住到伯公家了。伯公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工作不穩定,沒有結婚,是中低收入戶。璟覺得他和伯公不太熟,但和伯公一起住好多了,至少不會再挨打。第二次會談之後,璟消失了兩個月。
他收到了我的關心
璟沒有到學校時,我會在 IG 留言給他,但他幾乎都是已讀不回。唯一回的那一次,居然是因為感冒發燒,想跟我請病假。我心裡覺得哭笑不得。心想「你都中輟了,還跟我請病假」。兩個多月後,璟到學校了,我半開玩笑的跟他說︰「你都不回,我有一點難過耶。」璟沉默了五分鐘,低著頭,緩緩開口:「我那麼久沒有來學校,但是,老師你還是一直關心我,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那一剎那,我很感動。我看見他默默收到了我的關心。
被欺負的「古意」孩子
但感人的也只有這句話,之後,我關心璟的生活狀況,他保持一貫嬉皮笑臉的回答︰「還好、不知道」又或抬起頭,看著我說︰「我會自己處理。有些事情,你不要知道比較好。」璟不說,但其實我都知道。另一個中輟生跟我說,兩週前,璟和網友喝酒時因為傳錯話,被其中一名網友拿椅子砸。塑膠椅劃過璟的額頭,璟血流不止,送醫縫了五針。還有一次,璟下雨天騎朋友的摩托車自摔。朋友說要修車,居然獅子大開口,叫璟賠八千元。還有一次,別人的手機摔到地上螢幕裂開,卻說是璟撞到他,手機才會摔到地上,要賠六千。
還有一次……璟去工地打工,是為了賠錢給人家。璟說伯公本來就不需要養他,他因此不想多拿伯公的錢。璟做的是一天賺一千元的臨時工,還要扣掉他去外面住的房租和水電。我忍不住在心裡罵璟,怎麼這麼「古意」,被人欺負還不知道。這個孩子讓我很心疼。這週,璟居然連續到校整整五天。璟說他想拿到畢業證書,我告訴他︰「你七、八年級每天都有來上學,現在九年級下學期才剛開學不久,只要你再來兩天,我們就跟導師討論是不是可以幫你銷中輟。」璟張大眼睛,看了我一眼,很快的跟我說好。
最靠近孩子的一次
但那一次晤談,璟還是什麼都不肯說,我只好把 Dixit 牌卡放在他面前,我請他挑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這是一個我和青少年晤談時常用的方法。當孩子不知道要說什麼或是抗拒表達的時候,我會請他挑選牌卡,因為說出口的話很容易被意識所束縛;而選圖卡,潛意識常常一不小心就溜出來了。璟一口氣選了十三張,我很驚訝,因為我第一次遇到孩子選這麼多張。但璟挑完後,全身陷入沙發中。璟閉上眼睛,看起來很疲倦的樣子,然後搖搖頭,說他不知道要說什麼。我故意跟他說︰「你都已讀不回,現在就說個一兩張,不要那麼小氣啦。」璟看了那些牌卡,指著其中一張︰「武裝自己內心的軟弱」,另一張是「走到哪都有想利用我的人」。之後,他就什麼都不肯說了。那一天,是我覺得最靠近璟的一天。
傳訊息給孩子,不管他有沒有回
之後,璟又不來學校了。但我還是會留言給他,而他仍然已讀不回。璟一個月會到校一兩天,說是朋友叫他來的。璟說他不要畢業證書了,他畢業後要去賺錢。我苦口婆心對璟說,去念個建教班、夜校都好。璟對餐飲有興趣,我希望他能好好學,有個一技之長。不要一輩子做粗工,太辛苦了。畢業典禮結束之後,我叫住璟。我很認真的對他說︰「如果哪一天你真的需要幫忙,你可以在 IG 上跟我說,或回來找我。上班時間,老師只要沒有出差都在輔導室。」璟飛快的點點頭,像是敷衍我似的,然後一溜煙的跑走了。畢業後,我告訴自己幾個星期要傳一次訊息給璟,不管他有沒有回。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家的距離:
- 夫妻年薪合計 150 萬,女兒一年學費竟破百萬!專家嘆:「好」學校恐造成孩子 金錢價值觀 偏差…
- 孩子吵著買東西,千萬別說「沒錢買」!一作法 機會教育,給他正確的理財觀
- 在婆家,我只是一個無薪的洗碗工… 媳婦的每個節日,都是「勞動節」
- 夫妻月入 10 萬卻負債?台灣 20% 家庭正在「吃老本」!理財專家: 1 錯誤觀念,會害你陷入「貧性循環」…
- 「財務危機」竟是離婚禍首!專家 4要點,教你判斷 能不能和對方 共組家庭?
本文摘自《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作者:蔡宜芳、出版社:寶瓶文化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Wi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