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傳產股上演資金行情
去(2020)年在「低利環境刺激需求,搭配 2021 年半導體大擴廠,中鋼(2002)能重返 12 年前的榮景嗎?」一文中,
筆者注意到當年的時空環境與 2005 ~ 2006 年非常相像,
沉寂 10 年的鋼鐵股有機會重回主流股行列,隨著 2021 年各國陸續解封,
對原物料的需求爆發,傳產股迎來 10 年難得一見的資金行情,
牛皮股中鋼(2002)從 27 元狂飆至 40 元,帶動中小型鋼鐵股都出現有如 2020Q2 電子股的走勢,
伴隨著傳產股當中受惠疫情的貨櫃航運進入 2018 年被動元件狀態,
塑化、玻璃、散裝航運接出現短短 1 ~ 2 個月上漲 50% 的奇觀,
不過在眾多傳產股當中,有一個族群雖然有上漲,但漲幅比起同業卻顯得寒酸,
那便是同樣身為老字號傳產族群的食品類股。
(贊助商連結)
傳產漲幅集中非民生
去(2020)年聯準會為了避免疫情大封鎖引發經濟危機,
大肆擴張資產負債表,雖然聯準會表示會將通膨率維持在 2%,
但大肆擴張信用的結果,造成美元的價值減弱,除了助長股市漲幅及虛擬貨幣市場膨脹外,
原物料價格也從去(2020)年 Q4 開始走揚,隨著 2021 上半年需求升溫,
原物料價格的漲勢更為剽悍,相關個股也紛紛受益原料利差擴大,
帶動毛利率走揚及 EPS 提升,然而觀察傳產類股的漲勢,
除了受益於疫情的貨櫃航運,漲勢主要集中在鋼鐵、塑化、造紙身上,
就以過去一個月來看,僅航運、鋼鐵兩個類股,
單月漲幅就高達 57.32% 及 47.63%。
(圖片來源 : Cmoney)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原物料行情引發「大通膨」?
在這波被戲稱為「大通膨」的原物料行情中,食品的走勢相對溫吞,
原因無他,相較於鋼鐵、塑化這些工業用品,食品屬於民生物資,
價格上漲會出現讓民眾有感的通膨,事實上,這次各國政府大印鈔,
之所以沒有出現 20 世紀初期經濟危機時的惡性通膨,主要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近年全球化及自動化讓人類生產力大幅提升,
過去 10 年基本上生產力過剩,生產力過剩讓政府在印鈔時不至於發生惡性通膨,
假如麵包的需求有 20 個,生產力只有 10 個,那麼印鈔只會讓這 10 個麵包的價格上揚,
但如果生產力有 40 個,需求一樣維持 20 個,有 20 個麵包每天都報廢掉,
那麼惡性通膨就不太可能發生,反倒是麵包的銷量可能會因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上升,
該論點在 2020Q2 聯準會大印鈔卻沒有引發惡性通膨時就出現,
從 2020 下半年各國的經濟成長率來看,後續發展也與該論點相近。
食品原物料漲幅落後
另一種說法則是印鈔讓通膨率上升是必然的,只是在印鈔的第一時間,
資金湧入了股市、債券、虛擬貨幣這些金融資產,這些金融資產上漲所產生的泡沫,
就是通膨的一種展現,隨著股債市價格來到高檔,資金開始找尋其他標的,
商品期貨湧入投機資金,再加上 2021 年解封需求推動,原物料價格開始飆漲,
但只要價格的上漲沒有蔓延到民生物資上,民眾就不太會出現有感通膨,
過去 1 年資金行情氾濫,但食品原物料的價格並沒有太大的漲幅,
在眾多原物料當中,食品相關的走勢大幅落後,但該來的還是會來,
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在短短一年內擴張一倍,價格上漲終究還是蔓延到食品原物料上,
近期台股食品類股漲幅雖然沒有鋼鐵、塑化強勁,但還是可以看到資金卡位的現象,
比如大統益(1232)在 4/26 ~ 4/29 短短 4 個交易日內,漲幅達 13.7%,
不過本文要分析的不是飆股型食品股,而是股性相對牛皮的老牌食品股大成(1210)。
(資料來源 : 財經 M 平方)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飼料大廠大成(1210)
大成(1210)雖然是以肉類加工品為民眾熟知,不過該公司營收占比最高的產品是飼料,
飼料營收在 2019 年佔比達到 54.44%,消費食品及肉品則各佔 20% 營收,
2015 年之後大成(1210)營收都在 8 百億元上下打轉,
但透過改善產品組合提升毛利率,大成(1210)營業利益 6 年內從 15.42 億元增加到 42.12 億元,
但這個過程是分散在 6 年之中,因此大成(1210)的股價表現實屬牛皮,
這也讓大成(1210)成為一些不喜好股價高波動的存股族標的,
然而這間股價表現平淡的食品股,過去 3 個月的營收表現卻一點也不平靜,
以至於專門鎖定成長股的投資人也注意到這間公司。
(圖片來源 : Cmoney)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歡迎加入【股市小P】粉專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