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 10 大死因第 4 位,而一旦腦中風病發,患者在中風 1 個月後,每 5 人中有 3 人失能、過了半年後每 2 人中有 1 人失能…這對病患及家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早早規劃保險,做好風險規劃、補足保障缺口,別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無所依靠…
文 / 小花平台保險
腦中風的可怕之處相信你我都知道,雖然同樣名列國人10 大死因之一,其與其他死因例如心臟急症最大的不同在於「預後較差」,病患通常因為失能臥床多年才過世,往往一拖就是很長的時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10 大死因第 4 位,其中初發中風病患在中風 1 個月後每 5 人中有 3 人失能、過了半年後則是每 2 人中有 1 人失能,而這些也是腦中風之所以讓人感到害怕的主因之一。
研究:45 歲以上男性、55 歲以上女性為高危險群
說到腦中風,小編突然心裡很有感觸,記得以前公司裡有位男同事趴著午睡卻一覺不醒了……;經醫師診斷為腦血管破裂,經搶救不治,留下妻子與一名兩歲大的女兒。後來聽其他同事說起,才知道這名男同事平時飲食不忌口,經常大魚大肉、偶爾小酌幾杯,加上平時不愛運動,導致他的身形過於臃腫,可能也是因此造成憾事的發生。
如果說腦中風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般危險、隨時可能爆炸,一點也不為過,其潛藏風險不容小覷!一般來說,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種,其中以因為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較為常見、約佔所有腦中風病患的 3 / 4,剩下的 1 / 4 則是由腦出血引發的腦中風;像是前述小編的男同事即是屬於出血性腦中風,一旦發病,往往讓人措手不及,確是輕忽不得的!
從日常生活中避免腦中風
據專科醫師指出,對於國人來說,45 歲以上男性和 55 歲以上女性皆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其中男性患病機率高於女性,但是女性平均壽命較長,無形中也提高了高齡中風的機率,特別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患尤需格外小心留意,建議不分男女老少,從日常生活習慣(飲食、運動)開始做起,有助於降低腦中風的發生。
至於該如何做起?首先,除了飲食力求清淡「少油、少鹽、少糖」外,更重要的是,要維持理想體重、以避免肥胖的發生,同時不要忘了戒菸、戒酒、多運動,都有助於排解壓力、有益情緒平靜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提醒 50 歲以上的中年人,如果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3 高」症狀,至少每年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看「非死即殘」腦中風需要的保險保障有哪些?
面對這個「非死即殘」最可怕的健康威脅,小花平台保險顧問站在風險保障角度分析,腦中風的發生是不分男女老少的,不再是長者的「專利」,你我日常生活中也危機四伏! 數字會說話:「腦中風病患出院後 1 年內再住院的機率高達 50%……」,以如此反覆地住院、出院,後續累積的醫療費用,對於病患自身及其家人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此時如果早已預先做好風險規劃、補足保障缺口,就像一場及時雨般,來得正好,頓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3 大類保險保障自身
至於因應腦中風的保險保障應該如何規劃?小花平台保險顧問建議,包括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失能扶助險及重大傷病險等,都要列為優先考慮的險種,其中以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搭配重大傷病險,保額不用太高,除了基本上用實支實付來填補住院或是手術時的自費醫療支出外,只要符合健保署規定的 22 大類,總共涵蓋 300 多項重大傷病,在取得健保重大傷病身份後,即可申請一整筆大額給付,以填補罹病時的需求缺口。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專題報導》41 歲納豆腦中風... 年輕人別鐵齒,年輕型腦中風已不罕見!保險怎麼保才好?
- 金鐘影帝 吳朋奉「腦中風」猝逝… 原來出現這 3 症狀,生命可能只剩 5 小時
- 他二度中風後,鼓起最後的力氣也要爬去喝鹽酸… 治療師心酸寫下故事:「我差一點就能保住他」
- 孩子出生 10 天就中風,爸媽卻靠「轉念」改變他的一生… 每一個偉大的父母 都值得看看
本文由 小花平台保險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鄭丞偉;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