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是最好的鏡子!我們對他人的批判,其實都是 自我批判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 2020-11-24 15:11
  • 更新:2020-11-24 15:28

批判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批判他人的心境是很複雜的,

因為對方活出了我們一直想活卻無法活出的特質,

使得我們又批評又渴望,又羨慕又厭惡。

其實那些我們對別人的批判,

事實上都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批判,

差別只是你自己是否意識到、是否承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周梵

 

從小生長在父母的要求之下

S的父母最常對S說的是:

「你這樣別人看到了會怎麼說?」

她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事前要多想想,

不要衝動,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

青春期時她也抗爭過叛逆過,

不過被父母壓下去了。

在父母眼裡,S也算爭氣,

考上了國立大學,

畢業沒多久就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也夠努力,不到三年就升職了兩次。

 

到了適婚年齡一直沒有戀愛,

於是她就配合父母安排相親。

父母喜歡那種踏實、有經濟基礎、

老實卻無趣的男人,

只能一起吃一頓不鹹不淡、沒話找話的飯,

無聊尷尬到爆棚,

飯剛一吃完她就得找個理由匆忙離開,

實在沒有動力再多待一分鐘。

 

這種類型的男人前前後後見了好幾個,

她實在是提不起半點興趣。

 S 爸媽身邊的適齡單身男庫存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內心渴望的自由,

成了她投射在戀愛上的追求

最後媽媽的同事

毛遂自薦家裡一個剛剛回國不久的遠房外甥小唐。

他們在飯局上相談甚歡,小唐對S印象很好,

吃完飯捨不得馬上分開,

小唐說,我們走走吧,S同意了。

走著走著經過一個公車站,

小唐一把抓起 S 的手就跳上了一輛剛停下來的公車。

 

S錯愕不已,這是要去哪?

小唐說,我也不知道,管它的,

你就陪我坐坐公車來個一日遊吧!

S整個人都傻了,她第一次意識到,

人竟然還可以這麼活!

還可以這麼隨性自在,無拘無束!

 

就在那一刻S愛上了小唐。他們戀愛了。

後來他們戀情發展得很順利,很快結婚生子。

我認識S是在他們相識的第三年,

這時他們的孩子快一歲了。

 

 

然而,最初吸引她的理由

反而成為爭吵最大的原因

她來找我是因為覺得她的婚姻快撐不下去了,

他們現在有很多爭吵。

而現在 S 最無法忍受小唐的地方就是

這個男人實在是太不負責任、太隨性了。

 

她最希望小唐改變的就是做事情能有計劃一些,

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不要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她覺得現在跟小唐在一起好疲憊,

她要承擔很多,而小唐也覺得很累,

他覺得自己已經為這個家改變很多了,

但S似乎都不滿意。

S也很困惑,

為什麼小唐當初最吸引她的地方,

現在卻成了她最厭棄的部分。

 

我們容易對自己缺少的東西

產生抗拒與渴望

每個會吸引我們的人,

身上都有一些可以填補我們內心空洞的特質,

要麼是我們壓抑的、不敢做出來的,

要麼是我們對自己有不滿,希望對方來補充的。

比如:嫌自己木訥內向的,

就會被活潑風趣的人吸引;

討厭自己拖延不積極的,

就會被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吸引;

覺得自己太浮躁易變的,

就會被沉靜踏實的性格吸引;

覺得自己學歷低、成績不優秀的,

就特別想找個高學歷的優等生。

反之亦然。

 

這種吸引和選擇往往發生在潛意識裡,

在人們根本沒有覺知的時候就發生了。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愛情是莫名其妙的,

似乎我們愛上誰是毫無規律、隨機發生的。

其實如果你無法決定你會愛上誰,

是因為你還沒有力量決定自己是誰。

你不知道怎麼會愛上這個人,

是因為你也並不了解自己。

 

而我們無法接納別人的核心原因

也是我們尚未完全接納自己。

同時,這些部分被我們壓抑

是因為有一個「內在父母」在評價它,

不允許它呈現。

比方說,覺得隨性而活就是自私,

就是不負責任。

所以我們的內在

就對同一個部分有很矛盾的兩股力量:

又渴望又抗拒。

 

 

我們對他人的批判,

追根究柢都來自自我批判

這個世界上那些喜歡批判他人的人,

心境都是很複雜的,

又批判又渴望,又羨慕又厭惡。

因為對方活出了我們一直想活卻無法活出的特質。

 

所以當關係變得更親密時,

我們如果不了解自己內在的動力,

就很難意識到

我們對自己身邊最親密的人所不滿的,

只不過是投射到關係中的自身人格中

不同的兩個部分的矛盾態度。

 

而所有的不滿,

如果我們對此觀察得更為仔細和誠實的話,

會發現我們對這個部分的感受是相當複雜的,

是「羨慕忌妒恨」的。

內在有個部分會說:

「家裡亂糟糟的時候,憑什麼你可以視而不見,

我就看著心煩,然後強迫自己收拾。

我也想偷懶,但是我做不到像你那麼心安理得;

我也有自己的需要,

但我沒辦法像你那樣肆無忌憚地表達;

我也想隨性而為,

但我就是有很多擔心和失控感,

做不到你這麼灑脫。」

 

所以我們對他人有所批判的部分,

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有渴望,

因為對方活出了自己一直渴望卻又不敢活出來的部分。

 

所有的親密關係

都是很好的鏡子

無論對方是伴侶、孩子、重要的合作夥伴、

親密的朋友⋯⋯我們看到對方的樣子,

可以很精準地反映出我們人格底層的這些又渴望又批判,

各種相互矛盾相互拉扯的信念系統。

 

那些我們對別人的批判,

事實上都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批判,

差別只是你自己是否意識到、是否承認。

(中略)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

 

學會與自己和解

社會人格是我們的養育者的價值觀,

以及成長過程中,

社會文化的價值觀滲透進個體所構成的信念體系。

比如 S 的信念就是:

得到別人的認可很重要,

絕對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不要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她長大後總在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總在無意識地壓抑和忽略自己的需要

去成為別人心中優秀的樣子。

在 S 內心深處,

對「隨心所欲地為自己而活」有著非常大的渴望和嚮往。

但是她的社會人格不允許她這麼做,

所以當她遇見小唐時,

就會被對方身上那種隨心所欲、

自由自在的特質所吸引。

所以她愛上小唐這樣的男人,

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而她會討厭小唐這樣的男人也是必然的,

只要她一天沒有和自己內在的陰影和解,

她就不可能跟這個男人和解。

 

 

看更多深度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
作者:周梵、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Ann)
(圖/shutter stock)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