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育兒血淚:婆婆自以為是專家,我怎樣帶孩子 她都有意見…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20-10-21 11:01
  • 更新:2020-10-21 11:25

婆婆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了孩子,才發現身邊很多人

對「怎麼帶孩子」有許多意見。

孩子哭了能不能抱?幾歲才可以開始吃糖?

沒餵母乳就是不稱職的媽媽?

如果妳也曾面臨過類似的情況,

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看看這篇文章,也許能給妳一些方向。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陳彥琪

 

公婆或媽媽

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

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

「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

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

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

不管是來自於公婆,

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

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

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

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

甚至最後放大絕:

「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

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

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

甚至開始自我懷疑:

「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

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

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

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

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 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

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

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

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

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

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

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 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

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

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

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

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

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

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自己是職業婦女,

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

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

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

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

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

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

在兼顧工作之餘,

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

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

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

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

那種「自私」、「不負責任」

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

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

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

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

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

但有的時候回到家,

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

「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

「媽媽,我賺錢,

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

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

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

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

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

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

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

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

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 相信相處的品質,

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

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

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

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

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

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

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

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

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

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

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 重新定義「兼顧」,

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

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

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

肯定個人的成就,

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

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

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職業媽媽

 

 

孩子,是父母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本文摘自《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作者:陳彥琪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