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最關心的一件事,
就是今年會有哪些「成長飆股」竄起?
從財報分析的角度,或許可看出一些端倪。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文 / 孫慶龍
平心而論,就我這些年
對財報分析的了解與領悟,
目前上市櫃公司會定期公布的損益表、
資產負債表、甚至現金流量表等財報,
林林總總的各項會計科目中,
確實有高達 95% 以上的科目,
都是屬於落後指標,
對股票投資的參考意義不大,
其中還包括許多投資人
會密切關注的營收、EPS、
毛利率、淨利率等,
就嚴格的定義來看,
這些都是「落後指標」的內容與範疇。
不過,財務報表中
仍有大約 5% 的會計科目,
是具備「領先指標」的意義,
而這些領先指標,
不僅蘊藏公司業績成長的動力來源,
更奠定未來晉升為市場飆股的重要基礎。
從財報領先指標
挖掘市場飆股
舉例來說,在現金流量表中,
有關投資活動項目中的
「固定資產(增加)減少」科目
(編按:市場俗稱資本支出),
就是「領先指標」,畢竟對製造業而言,
營運的大成長絕對不會憑空而來,
而是必須建立在大擴產的準備上,
至於大擴產的定義,
不能只看數字的絕對值,
須進一步考量
每家公司的「股本」規模後,
才有相同的比較基礎。
一般而言,
當 1 家公司的年度資本支出的金額,
若能達到股本 80% 以上,
就符合大擴廠的定義。此外,
由於自決定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
到最後能貢獻營收與獲利,
至少需要 1 ∼ 2 年,
因此若要預測 2020 年
有哪些公司有機會出現營運的大成長,
投資人所要追蹤的「資本支出」時間點,
就必須回溯到 2018 年。
會有上述的投資領悟,
是因為在股票市場中有非常多的例子,
都可以說明 1 檔股票
能夠出現「驚驚漲」的上揚格局,
公司「基本面大好」
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而基本面大好最直接的證據
就是「每月營收大成長」,
而營收大成長必須
建立在 2 個基礎上:
① 下游客戶需求旺盛,
② 本身產能足以支應,
兩者缺一皆不可。
大擴廠動作
為營收大成長做準備
一般而言,1 家公司的訂單狀況,
由於牽涉到客戶的商業機密,
大都盡量避免對外公布太詳細的資訊,
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
除非有內線的訊息,
否則頂多只能
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式去推論。
所以在尋找具有「大成長」潛力的股票時,
我習慣從公司的「擴產」動作,
去發現市場還未注意到的蛛絲馬跡。
這是一個簡單的思考邏輯,
對於公司的經營者來講,
除非「未來的訂單」已掌握在手上,
否則不會貿然大手筆投入資本支出
進行產能的擴充,其中,
如果這家公司過去的經營風格
又一直以「穩健成長」著稱,
此時「大擴產」的意義就更非比尋常。
上述的投資思維,
也反應在我尋找
未來潛力成長股的策略上,
除了套用產業與技術分析的邏輯之外,
我也會參考財報分析的觀點,
尤其會特別注意近幾年有進行大擴產的企業。
了解了上述的投資邏輯之後,
接下來就可以檢視
目前台股 1,700 多家上市櫃公司,
有哪些在 2018 年做了大擴產的準備,
畢竟要先有大擴產的準備,
才會有成為 2020 年飆股的條件。
關於「股票」,你可以學更多:
- 不選股、不盯盤,照樣贏過股市 70%的人!他用 ETF 只花 5年 就存到 400萬!
- 挑戰 0056 國民ETF寶座!散戶瘋搶 4 檔低波動高股息 ETF,這檔除息殖利率近 7%!
- 股海老牛找定存股:萬用 10大指標,中了6項還不快抱緊處理!(以 花仙子、崇友 為例)
- 只靠「定存股」滾錢:全職奶爸用『股票收租法』5 條件存股,每年進帳 200 萬!
- 5特質挑好公司,年領 200萬股利!45歲退休老師嚴守「買進鐵則」:好價位出現前 絕不出手!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撰文 / 孫慶龍)
由 Money 錢 155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Will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