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內部人轉讓持股
台股從 6 月底到 7 月初行情火熱,
不論是市值數千億的大型權值股,
或是內資熱炒的主流題材股,不少都出現單月爆漲 20% 以上的漲幅,
但過快的漲幅,也意味著價格正快速偏離合理價直,
雖然無法知道熱錢推動的行情會走到甚麼時候,
不過股價有沒有高估,還是可以透過一些資訊看出端倪,
比如內部人轉讓事前申報,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內部人持股申報
根據證券交易法規定,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
持有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
屬於公司的「內部人」,這些人往往可以領先市場得知公司的財務或後續營運狀況,
除了必須每月向公司及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持股數外,
如欲轉讓持股,必須事前向主管機關申報,
申報後 3 個交易日使得在集中市場或證券商由業處轉讓持股,
這些「內部人」須申報的持股,除了本人名義持有的股數外,
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的張數也必須納入申報範圍。
內部人買進股票
這類內部人持股數變化,在多頭行情初升段,
或空頭行情末跌斷時,可透過觀察持股數是否有增加,
來判斷公司的股價是不是已超跌,
不過內部人持股增加,未必都是去市場上購買,
有些是透過員工分紅配股,或庫藏股售予員工者所取得的股票,
投資人在看到內部人持股增加時,
必須將這類免成本取得或一取得就有價差賺的狀況排除。
內部人申報轉讓持股
當股價從低估或合理價格,漲到具備泡沫性質時,
內部人持股的觀察角度就從是否增加,變為是否有減持,
目前常見的內部人轉讓方式有 5 種,
分別是 1. 鉅額逐筆交易 2.贈與 3.信託
4.洽特定人 5.一般交易
其中信託及贈與通常是公司派或大股東要做家族財務規劃,
並不是真的要出售持股,故這兩種類型比較不需要擔心。
鉅額逐筆交易、洽特定人
鉅額逐筆交易及洽特定人這兩種申報方式,
通常是出脫張數龐大,為了避免盤中出脫影響股價,
才選擇用非盤中交易的方式出脫持股,
這種轉讓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公司想引進其他合作夥伴,
因此將一部分的持股出售給特定企業,
近期光寶科(2301)透過盤後鉅額交易,
出脫集團企業閎暉(3311)一半的持股給華新科(2492)就屬於這類操作。
(圖片來源 : 券商看盤軟體)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另一種可能就比較危險了,內部人想在高點賣股,
但欲出脫的張數過多,透過洽特定人或鉅額交易的方式,
將股票用低於市價幾成的價格,賣給外國投資機構,
這些外國投資機構在以外資的身分去市場上賣出股票,
比如昔日觸控面板大廠 TPK-KY(3673),其大股東德國機殼廠 Balda,
在 2012 年 2 月 24 日申報轉讓持股 2 萬張,根據當時的新聞,
該批股票是被轉讓給摩根大通,之後到 2013 年初,
又有兩次內部人申報鉅額交易,
2013 年中開始,觸控面板從高毛利市場淪為紅海市場,
TPK-KY(3673)股價也由鉅額交易時的 4 ~ 5 百元,
跌到 2015 年之後不到百元的價格。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一般交易轉讓
最後一種則是一般交易轉讓,
也就是申報 3 個交易日之後,把股票拿到集中市場出售,
這類申報的張數不會多到數千張或萬張,
大多落在百張或一千張上下,
內部人用一般交易出脫股票可能是需要用錢(買房或投資其他事業),
但假如申報一般交易是出現在公司股價被炒高
或是預期產業前景可能快速轉壞之前,投資人就應特別留意,
有可能是內部人覺得目前股價遠高於公司實際價值,
才會選擇趕快申報並出脫持股。
單日出售 10 張以下面申報
雖然證交法規定內部人出售持股要申報,
但卻有開了一個後門,
即每一交易日轉讓股數未超過一萬股(10 張)者,免予申報,
有些內部人就透過一天賣 9 張的方式來規避申報,
如果投資人在比對內部人持股明細時,發現持股數減少,
卻查不到申報紀錄,很大可能就是內部人正透過這種方式在賣股,
又假如賣出張數加總也有百張之多的話,就更要放大檢視,
畢竟賣股又不想讓市場多數投資人知道,這其中想必大有故事。
6 月多家公司內部人申報轉讓
台股突破 12,000 點,市場投機氣氛越來越重之後
內部人持股轉讓申報有增加的趨勢,就以 6 月份來看,
共有 65 間公司出現內部人申報轉讓,
本文整理出其中轉讓張數超過 500 張以上的公司,
讀者可自行上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轉讓類別,
並思考這筆轉讓究竟是內部人策略性轉讓持股,
或其實是股價過熱的徵兆。
(圖片來源 : 小編整理)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想知道下週的最新選股嗎?
購買 籌碼 K 線APP
觀看最佳選股組合與洞察趨勢!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