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老後,身體許多毛病便會一一現形,
中風、失智、關節退化......
每一個病名都像在摧毀過往的人生,
讓基本的自理能力逐漸喪失,
但畢嘉士基金會有一群人,
致力於幫助失能者找回「從前的自己」,
拔草、趕鴨、丟紙團,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
都是他們根據案主過去生活的軌跡,
努力想出的復健方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畢嘉士基金會
往來高雄與屏東的屏高快速道路,
畢嘉士基金會居家好鼓勵團隊,
每個月總要經過好幾回。
駕駛座上的治療師采威,
一手扶著方向盤,一手拿著三明治,
出門前她先在辦公室忙了一回,
早餐只好在車上解決。
坐在副駕的個案管理師雯婷同樣忙碌,
一路上公務手機的鈴聲沒停過,
全是家屬來電或是傳Line的訊息,
讓她頓時睡意全消。
趁空檔,兩人抓緊時間,討論起今天的行程。
居家好鼓勵團隊自詡為患者的「生活訓練教練」,
抱著去看「選手」的心情,
采威與雯婷展開充滿使命感的一天。
生活是基本人權
那天踏進王阿嬤的家,迎面而來的是阿嬤的愁容。
「治療師,媽媽最近鬧彆扭,不肯練走。」
王阿嬤的兒子苦惱地說。
采威輕撫阿嬤的肩。
「阿嬤,站起來,走一遍讓我看看。」
阿嬤兒子趕緊推來助行器。
這一走,采威立刻看出問題,
原來阿嬤走不動的時候,不自覺會將肩膀縮起,
壓迫頸椎導致疼痛。
於是轉頭向『陪練員』也就是她兒子說:
「察覺媽媽縮肩膀就讓她休息,放鬆後再繼續練。」
看出『選手』正遭遇撞牆期,喪失信心,
采威問阿嬤:「你喜歡唱歌嗎?」
有話想要對你講,不知通也不通......
阿嬤被這麼一問,哼起了台語歌《四季紅》,
采威陪她一起唱,一邊鼓勵
「就是這樣,心情放輕鬆,慢慢來不要急。」
阿嬤來回走了兩趟,原本蒼白的臉變得紅潤,
兒子難掩欣喜,為母親擦去額頭上的汗珠,
「走路好處多,精神變好、血壓穩定、
排便也順,這些我很清楚,但又怕媽媽受傷,
她不能拿碗、不能下床更麻煩。」
離去前,采威再次叮嚀這家人
「要先求有、再求好。」
訓練不是每天都會進步。
采威深知身為『教練』需要帶來的,
除了知識、方法,更多的是『鼓勵』,
撐住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快要墜落的──對自己的失望。
返回車上,采威聊起行動不便的父親。
她把居家好鼓勵計畫最重要的訓練原則:
減少臥床時間,徹底貫徹在父親身上。
「臥床時間減少,不管是坐、站或走,
對增強肌力都有幫助,
體力變好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但她明白並不容易。
「成敗關鍵取決照顧者的決心,
我的方式比較不孝,堆滿箱子在床上,
父親想躺床必須先把箱子搬下床,」
采威笑著說,可是有效呀!
現在父親已經習慣醒來後下床、
靠助行器走去客廳活動,即便身體仍時好時壞,
體力恢復的速度明顯比以前來得快。
「一直這樣看前顧後,久了也是會累。」
采威道出照顧者的心境,
「母親累了,換我接手,只要能讓父親下床,
他便能依照自己想要過的方式生活,
這是基本人權,我不忍心剝奪。」
不放棄任何希望
用過午餐,車子繼續往南開,
往新案李大哥的家前進。開門的是居服員。
李大哥幾個月前二度中風,幾乎都躺床。
「他呀,之前不曉得從哪來的力氣,
爬去廁所喝鹽酸,剛出院不久。」
居服員壓低聲量說,采威一聽,神色黯淡下來。
她請居服員扶李大哥起身,想測測大哥手腳肌力。
「大哥你可以走,我對你有信心。」采威激動地說,
你的手腳還能出力,有希望的,
「我們努力看看,好不好?」
她請居服員抱李大哥到輪椅,
「先練坐,把體力練起來,
你有沒有發現這部輪椅可以傾斜?
讓大哥坐 1小時,再往後躺,
休息 10分鐘,每天至少練 6次。」
解說完仍放心不下,采威請居服員操作一遍。
「對了,好鼓勵計畫可以借案家減壓坐墊,
放輪椅上大哥就能坐久一點。」
訓練策略一個一個從采威腦海冒了出來。
這天,案家買的電動床剛好送來。
采威為居服員示範操作電動床,
爭取大哥坐起的時間,講完再請居服員試著做一遍,
做錯她又講一遍;然後,她又教了李大哥,
同樣的過程,只是重複更多次。
李太太在這個時候進門,
如何操作輪椅、電動床,
同樣的話采威又繼續對李太太
不厭其煩複誦了好幾遍。
像個媽媽,溫柔嘮叨著,深怕他們學不會。
居服員此時無意間提起:
「大哥第一次中風還能走,還能開電動車外出,
甚至有力氣拔光門前空地的雜草。」
采威靈機一動便問大哥:
「大哥想不想去拔草?外面那塊地好久沒處理了!
體力練起來後,我們借你一台很厲害的站立式輪椅,
我們來練習站。」
把訓練目標化作具體行動方案,
采威希望在李大哥心中種下盼望。
「很多長輩會跟我說:
想跟以前一樣,
『以前的自己』對長輩很重要。」
她期待不久後可以陪李大哥在門前拔草,
重現大哥昔日笑容。
雯婷在一旁也沒閒著,她忙著用手機錄影,
把采威解說過程紀錄下來,
再透過 line@傳給李太太與居服員。
「現在有網路很方便,遇到困難可以馬上問,
不會悶著頭亂做,或是一時間看不出效果就放棄。」
雯婷說,個管很重要的任務是追蹤,
「個案不能只有治療師去才做,我會打電話盯進度,
幫忙排除訓練障礙,類似總管的角色,
是不同資源之間的橋樑。」
留下聯絡方式、交代訓練功課,
雯婷這才安心收拾起包包。
做回原本的自己
帶著灰色心情離開,
下一戶來到鴨農──劉大哥的家。
因為看見一群鴨,采威和雯婷又重新振奮起精神。
劉大哥中風後右側偏癱,
時常有意無意就會說出『生病了,沒用了啦』的話。
采威老早就想好,等小鴨送來,
要請劉大哥帶他們去鴨寮。
她的如意算盤是,塑造『情境』,
「雖然大哥嘴上說不想再養鴨,
但是熟悉的鴨群出現在眼前,動力就會出來。」
於是,采威為劉大哥設定的生活訓練項目,
除了「起立、坐下」練肌力,
她還請大哥練習揉紙團、丟紙團、水瓢舀水等動作,
為照顧鴨群做準備。
「她的女兒得知我們讓大哥練習丟紙團,
收集好多日曆紙放在家裡。」雯婷感動地說。
這天小鴨來了,她們央求劉大哥走一趟鴨寮。
下車時正好碰上鳥群飛來偷吃飼料,
只見劉大哥抬著頭、拍起手來,
這一拍,鳥全嚇飛了,
幾個都市人站在一旁嘖嘖稱奇。
采威趁勢鼓勵劉大哥:
「走吧,你趕鴨去洗澡,讓我們看看。」
準備驗收成果,劉大哥對自己還是有些沒信心,
采威把旗杆交給大哥。
旗桿揮向右邊,右邊鴨群往水池前進一些,
旗桿揮向左邊,左邊鴨群往水池也前進了一些,
劉大哥跟在鴨群後頭步態仍不穩,
但這一幕等於宣示大哥已經具備重回養鴨生活的能力。
劉大哥的擔心是多餘的,采威和雯婷心裡響起一陣歡呼。
講了一整天的話,與劉大哥道別後,
采威和雯婷才想起今天都沒喝水。
回程路上去鎮上買一杯手搖飲,
是她們出差的小確幸。
一邊喝著飲料,采威想起今天的新案李大哥,
「如果好鼓勵計畫能夠早一點讓李大哥知道,
或許他就不會走到輕生的那一步……」
采威難掩失落。
訓練策略還在采威腦子轉,
「我希望李大哥學會使用四腳拐,自己走去廁所,
有機會走去廁所就有機會走到門口,
我再教他怎麼上下電動代步車,
我覺得這樣,他的心情會變好。」
「李大哥加油,要相信自己!」
我彷彿聽見采威對著李大哥這樣說。
本文由 畢嘉士基金會 授權,原文刊載 於此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LULU)
( 首圖來源 / 畢嘉士基金會「居家好鼓勵計畫」紀錄片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