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很短,不需討好任何人,也不需改變他人… 精神科醫師:放過彼此吧,你不必跟所有人都合拍!

仲間出版

仲間出版

  • 2020-04-20 15:50
  • 更新:2020-07-21 17:55

一生很短,不需討好任何人,也不需改變他人… 精神科醫師:放過彼此吧,你不必跟所有人都合拍!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方也有自己的事由和問題,

所以當下無法立刻改變。」

很多時候,這樣的狀況

我們在理智上雖能理解,

情感上卻難以接受。

尤其對方若是自己的親人,

我們就會更強烈地「希望對方能夠改變」,

而且長久以來都如此企盼。

也或者,有人是從小就一直

「渴求著父母的關愛」,

或是「期待父母能變得溫柔和藹」。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水島廣子

 

當對方無法變成期望模樣

一定會失望

在這種情境下,

我們在理智上雖然能夠理解

「父母也有自己的原因與問題,

所以無法變成我們期望的模樣」,

但內心想必還是會殘留著無法消化的情緒。

身而為人,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當我們失去自己最親近的人時,

都必須經歷「處理悲傷的過程」,

在內心體驗各種情緒,

療癒失去造成的創傷,

重新構築與過世者的關係,

再漸漸對當下的一切敞開心胸。

如果不經歷這樣的過程,

就難以緩解內心的喪失感,

也無法釋懷、坦然地面對「當前」的生活。

 

 

當作「處理悲傷」

「放棄對方會改變的希望」

雖不是死別,但也等於是和

「想像中應該對孩子溫柔和藹的父母」告別,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

也和處理悲傷時一樣,

需要經歷相同的儀式。

因此,不必逼迫自己立刻要改變心情。

在這個過程中,

可能有某些狀況會觸發負面的想法,

讓人陷入「為什麼我的父母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只有我的父母無法改變」

的情緒糾結裡。

每當因此被困住時,如果可以明白——

「自己目前只能處理到這個階段,

這已經是自己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極限了」,

然後先讓自己再次回到原點,

就不會因此迷失大致的方向,

也得以在「處理悲傷的過程」中繼續前進。

 

這就像親近的人去世之後,

每當我們的內心湧出「為什麼人會死去」、

「為什麼再也見不到對方」的情緒時,

就是讓自己一次又一次面對

「原來他真的已經過世了」的現實,

然後慢慢加以接受。

想要踏上這樣的過程,

起步的原點就是——

接受「父母不會改變」這個現實,

並且疼惜自己

「理智上雖能理解,情感上卻難以接受」的部分。

 

 

如果還無法面對,

就「放過」自己吧

我們很難放下對親人的期待,

這個事實應該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然而,有時候即使關係沒那麼親近,

我們在情感上還是難以接受對方。

 

舉例來說,看到在電車裡化妝的人,

雖然我們理智上知道,

「對方的『常識』之所以如此與眾不同,

應該是有什麼原因」,

但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可原諒」(作者為日本人)

只是看著就很不愉快,無法控制自己的反感。

明明未受到實際的傷害,

卻還是擺脫不掉這股強烈的情緒。

在這種時候,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或許,那是因為「內心的傷口」

 

一生很短,不需討好任何人,也不需改變他人… 精神科醫師:放過彼此吧,你不必跟所有人都合拍!

 

這種現象常發生在

「被嚴厲教養長大的人」

在某種情境下被刺激了。

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

「被嚴厲教養長大的人」身上。

這樣的人由於本身在成長過程中

也遭到嚴格的評價與批判,

被強迫接受「做人應該如此」的倫理規範,

所以他們會認為,

「自己為了成為合格的社會人,

都這麼努力在忍耐了」,

一旦看到別人輕易地踐踏這些規則,

就會變得情緒激動。

 

與「內心傷口」相關的「不合拍困擾」,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

「不想看的事情就別看」。

因此,如果看到就會生氣、發怒,

那就眼不見為淨。

況且,之前也提過人們有能力適應各種變化,

如果那樣的情景在日後變得稀鬆平常,

或許有一天自然就會習慣了。

 

最重要的是告訴自己——

「覺得不合拍也沒關係」。

「雖然理智上知道對方應該是有什麼原因,

情感上卻還是覺得困擾」,

首先就從接受這樣的自己開始吧!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情境,

若想試著去改變「覺得不合拍而困擾」的自己,

很可能就會失去「掌控感」,

無法造就正面的結果。

 

 

本文摘自《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

作者: 水島廣子 / 譯者: 楊詠婷 / 出版社:仲間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仲間出版

仲間出版

以「人」為本的「中間越讀」主張 藉由跨界多元的題材,成為陪伴讀者探索身心成長與人文智識的入門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