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據統計:每 40 秒,就有一個人在世界上死於自殺。在台灣,自殺的新聞時常可見,說來奇怪,當台灣人民的生活品質普遍越來越好,自殺率卻節節高升,居高不下…從表面光鮮亮麗的演藝界,到我們生活周遭,或多或少有那麼幾位情緒不穩定,或是長期患有憂鬱症的朋友們。面對這些朋友,我們可以如何關懷?更甚至,當我們自己陷入低潮時,又應該要怎麼轉換情緒?讓我們一起從《自殺的起因》這部短片裡,探尋一些想法吧…
國家越富有 自殺率越高?
其實,有 79%的自殺事件是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但高收入國家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影片中提到,早在 19世紀時,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就針對當代繁榮的歐洲國家與鄰近的貧窮國家進行調查,殘酷的事實是:「富有和貧窮不是自殺背後的主因。」既然不是經濟,那究竟什麼才是主要因素?
自殺的壓力來源:責任制
他挖掘出的真相是:「責任制,也就是主張『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程度。」在強調責任制的社會裡,當一個人失敗時,他不能推卸給神明或環境,而必須自己承擔所有後果,並且在無意識之下,給自己貼上了「無能」、「失敗者」的標籤貶低個人價值,進而產生令人窒息的壓力,壓迫心靈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減緩壓力的方法:放下恥辱
在亞洲社會,我們更常用「成績」、「財富」、「地位」來定義一個人的成敗與否,這樣的社會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壓力鍋,我們不斷要求自己達成社會的期望,逼迫自己不能成為失敗者。然而,這樣積累著龐大壓力而無法發洩的心靈,是相當危險的。影片提供了我們兩個想法,可以幫助減緩壓力:「好運和不幸。」也就是,我們要清楚的了解「一個人的價值」和「成功」事實上是無關的。
一個傻子也有可能成功,一個優秀的人也有可能失敗。就如同,一個傻子湊巧中了樂透頭彩,一夕之間成為全鎮上最富有的人,他成功獲得了「有錢人」這個名聲,但並不代表他的思想層次更高了,或是對社會有了任何貢獻。如果我們說服內心接受「好運」這個理念,我們對失敗的恥辱感就會明顯下降,同時內心也不再那麼痛苦。我們會打從心底認為:「即使我再優秀、再聰明,偶爾也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失敗。」因此,在職場上成功與否都不是我們定義人生的重要指標。
用平常心看待成功與失敗
很多人,因為責任制工作,每天朝九晚十超時加班,像極了熱鍋上焦頭爛額的螞蟻,卻始終不知道如何放慢腳步,好好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等到終於察覺時,我們早已疲憊不堪。要記得,再多的金錢,都買不起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一生最可貴的寶物!
儘管我們處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殘酷社會,在盡力避免失敗的同時,還是要更時常提醒自己,左右我們成敗的因素,包含不可預測的「幸運和不幸」也因此,當我們勝利或是失敗時,都不必太過得意或驚慌。若下次真的偶然摔了一跤,也不要太苛責自己,在謙卑中,不失去我們對自己的自信與肯定才是強壯心靈的良藥。
更多相關內容,可以參考以下影片: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得自己:
- 從年薪 108 萬到中年失業... 任爸:意外,讓每個人的故事更有生命!
- 父親突然失業、求職四處碰壁,該輟學助家計嗎?專家點破 台灣就業市場危機,只有 1 解..
- 中年失業是「危機」還「轉機」?46 歲開始學投資,賺錢大叔張鴻文教你逆轉人生...
- 中年丈夫 棄百萬年薪去 創業!恐怕是 非自願離職...專家建議 3步驟陪伴家人,別在傷口灑鹽
- 每天工作要死要活,卻賺不到 40K?你不是沒能力,而是被「窮人式思維」拖垮:只懂補魚,不懂織漁網!
本文由 CMoney 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撰文者: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