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
公布國內確診2020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
為南部3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
於2020年1月21日起出現發燒、
頭痛、血便等症狀,
31日曾就醫,
因症狀持續再次就醫並住院採檢,
經檢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2020 國內累積 2例確診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
2020年 2月 14日公布
國內確診 2020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
為南部 3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
於 2020年 1月 21日起出現發燒、
頭痛、血便等症狀,
31日曾就醫,因症狀持續,
2月 6日再次就醫並住院採檢,
經檢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
目前個案症狀改善並已出院,
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
衛生單位已進一步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
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
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出國史,
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
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
國內 2020年累計 2例傷寒確定病例,
其中 1例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為印尼;
2019年確定病例共 21例,
其中 1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
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7例,
印度、菲律賓及柬埔寨各2例,
緬甸、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及
中國大陸各1例,
另有 4例為本土個案;
近 3年(2017至2019年)
同期傷寒病例數分別為 4、4、1例,
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鄰近亞洲國家。
傷寒為全球性疾病
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
傷寒及副傷寒皆為
由細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
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
傷寒、副傷寒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
傷寒及副傷寒為全球性的疾病,
世界各地均有病例發生,
但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
尤其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
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
另外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
加勒比海群島等地區也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近年來,已開發國家由於衛生設備之改善,
病例數已大幅減少。
預防傷寒注意衛生
勿生食、生飲
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
潛伏期約 8至 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
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
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
腹痛、腹瀉或咳嗽等。
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
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
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
此外,落實良好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劑徹底洗手,
才能有效防範。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