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了維持 關係,委屈 自己!心理諮商師 道出台灣人因「壓抑情緒」產生 3大可悲現象!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19-12-11 12:11
  • 更新:2020-11-04 09:54

別為了維持 關係,委屈 自己!心理諮商師 道出台灣人因「壓抑情緒」產生 3大可悲現象!

 

文/邱淳孝

 

情緒對我們非常重要,

所有的情緒在許多層面上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

但為什麼我們常常受情緒所苦,

甚至產生許多「暗黑情緒」呢?

因為,很多情緒在我們的文化中,

是不被歡迎,甚至是不被允許存在的。

什麼是文化?

大魚問小魚:「今天的水況如何?」

小魚:「什麼水況?」

文化之於人,就像是水之於魚。

我們身處在文化中,若沒有覺察,

我們將默默地被影響著,但不自知。

我們既被文化影響,

我們也是建構文化的一部分。

在華人文化裡頭,

主要有三大文化緊箍咒影響著我們:

「以和為貴」、「集體主義」、

以「恥感」訓練孩子。

而我認為這三個文化緊箍咒,

也大大地建構了我們面對情緒的基本態度。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以和為貴

(一)「做自己」好難

曾經有個案對我說:

「我知道你說的,

要重視自己的需要、重視自己的感覺,

要練習拒絕自己不想要的要求,

可是,每當我要『做自己』的時候,

就很『怪』。」

我問:「例如?」

個案說:「就像上次,

我朋友要找我吃飯,

可是那天我有點累,想早點回去休息,

可是如果我不去,

他們是不是會覺得我很難搞、

很孤僻、很難相處。

還有上一次,我朋友要借我的筆記抄,

可是我覺得他上課都不專心,

我憑什麼要借他筆記。

可是借他筆記,我也沒有什麼損失。

但我就是不想借,但不借,

我又覺得自己人好像很不好,

幹嘛這麼小氣。」

我說:

「你好像很怕自己變得很『不合群』,

也會很怕別人怎麼看你,

甚至不喜歡你。」

過了幾秒鐘,我再補充:

「雖然心裡面也有一部分,

你也覺得這麼做,是沒有錯的。

但就是會有一種很不自在的感覺……」

個案說:「對!我知道我這麼做沒問題,

但就是很難……」

 

為什麼我們腦袋上知道,

拒絕別人是沒問題的、做自己是好的,

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其實「做自己」的這個概念,

是我們這個世代,隨著時代演進,

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

才漸漸潛移默化地傳進台灣。

更仔細地區辨,

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的主流心理學知識,

也都是來自西方,

所以當我們要打著

個人主義「做自己」的旗幟生活時,

勢必會在「重關係」的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

遇到很大的衝突。

 

(中略)

 

(二)人際和諧──情緒表達抑制

為了「以和為貴」,

我們必須抑制自己真正的感覺與表現,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情緒表達抑制」。

情緒表達抑制指的是:

「當情緒被喚醒時,

我們有意識地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行為」,

舉例來說,當有一個人對你做出冒犯的事情時,

你是要直接告訴對方你的不舒服,

還是要忍著自己的不舒服,

然後笑笑地回應他說:「沒關係。」

如果你的反應是後者,

那麼,你就在使用「情緒表達抑制」,

把被喚醒的情緒壓抑下去。

大多數的研究指出,

「情緒表達抑制」並不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甚至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

社會適應帶來負面影響。

白話來說,就是壓抑情緒

對你的心理健康並不好。

 

然而,「文化」扮演了關鍵影響因素。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

情緒表達抑制發揮比較負面的作用,

可能會與消極情緒、社會焦慮、憂鬱症有關,

甚至對心理彈性、社會適應、

記憶等產生消極影響。

然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

使用「情緒表達抑制」,

有時在人際關係、情緒體驗

與心理及社會上的適應有較好的表現,

並非完全是個不好的調節策略。

 

(中略)

 

台灣因為壓抑情緒

衍伸的特殊現象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自己或身邊的許多人,

是不是常常開心的時候不能太開心,

難過的時候不能太難過,

生氣的時候不能太生氣,

普遍處於一種有點「壓抑」的狀態?

由此衍生出來,

我們還有幾個特殊的現象:

習慣委屈、台灣阿信、老二哲學。

1.習慣委屈

「委屈」是在華人文化中,

很特別的一種情緒。

在英文中,

並沒有能夠精準表達「委屈」的詞彙。

「委屈」,不只是被誤會、被不公平地對待,

更有一種「想說的話不能說」、

「想表達的情緒沒辦法自在地表達」,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種很悶憋的感覺,

正是前面提到的「情緒表達抑制」,

而委屈之感,常常是因為自己明明覺得不公平,

但礙於尊師重道,

礙於表達情緒會被討厭,

所以硬是把情緒吞忍下來。

 

但更無奈的,

其實不是「委屈」,

而是習慣委屈的「習慣」這兩個字。

很多人遇到習慣委屈的人,總會說:

「你就說出來啊,你不說,

我怎麼知道你過得不好。」

但很多時候,「習慣委屈」自己的人,

很多時候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委屈」的。

 

我有位個案曾經無奈地說:

「我知道你說的『不要委屈自己』,

可是我已經配合別人好久,

把自己藏起來幾十年了。

我已經分不清楚,

我到底有沒有不小心犧牲、

委屈了自己……」

聽到他這麼說,感覺真的很悲傷。

你可以想像一個孩子,

把自己的身體瑟縮起來,

只怕自己太張揚自己,

會變成別人的麻煩,會被別人討厭。

即使身體長大了,

卻不知道自己

其實可以不用這麼卑躬屈膝地活,

甚至已經「習慣」了這種勉強自己的感覺。

他不知道,原來一個人

也可以活得抬頭挺胸,

不用勉強自己去配合別人。

 

2.台灣阿信

當「好人」就會被喜歡的幻想

從「委屈」這個概念衍生出來,

在華人文化底下,也有著「阿信」原型。

《阿信》一開始是一九八三年

在日本播放的晨間連續劇,

該劇本以「阿信」這位女性

從七歲到八十四歲的生命為主線,

講述一個女人為了生存掙扎、

奮鬥、創業的故事。

 

(中略)

 

台灣阿信的特色是,

不斷地付出、壓抑自己、委屈犧牲、忍耐,

成就身邊所有的人,但除了自己。

這背後有幾個意象,

包含「刻苦耐勞」的象徵,

很「偉大」且「堅韌」的女性。

但她的偉大是建立在個人的悲慘與犧牲之上。

當然也有一種

「明明是好人,但最後卻沒辦法善終」

的悲劇感。

因此,我總是開玩笑,

大部分在鄉土連續劇中的好人,

總是到了連續劇最後一集,才冤屈大白,

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理解或善終。

但前面苦了大半輩子

(一百集連續劇中的九十五集),

那痛苦卻也都是真實存在的。

 

反過頭來,

壞人在過程中耀武揚威、作威作福,

總使用著巨大權力,打壓好人,

滿足自戀,讓人看了直怨不公平。

但一方面我們看不起這壞人,

卻也在心中偷偷羨慕著這些「壞人」,

這麼自由、有力量,真好。

 

(中略)

 

這種努力付出、當個「好人」──

從小當個好孩子,長大當個好情人,

結婚當個好先生、好太太──

就能夠得到自己所要的、

就能被喜歡的期待與幻想,

是普遍存在大部分的台灣人

心中的集體潛意識。

 

 

 

3.老二哲學

另外,再來談談「老二哲學」。

我印象很深刻,在我的小學階段,

因為我很幸運(而不是比較有能力),

我有比較多的資源,

可以在下課之後,

爸媽會請家教來家裡幫我複習功課,

所以我在學校上課聽一次,

回家又再聽家教上一次課,

很容易拿到班上的第一名。

但有一次,我卻考了第二名。

爸爸告訴我:

「沒關係,不要總是拿第一名,

拿個第二名比較好。」

當時我很困惑,

哪有第一名不當,

要當第二名的道理。

但後來我發現,

那其實是根深柢固在我們的文化裡頭的「老二哲學」。

我們的文化中,

真的太害怕「出頭」,被看見。

 

我想大家對於「恐懼失敗」應該不陌生,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

就會逃避責任,

或是變得完美主義。

但在心理學裡,

還有一種現象,叫做「恐懼成功」。

為什麼要恐懼成功呢?

聽起來很諷刺,

但在我們的文化中,

常常是恐懼成功的。

成功,理當是大家所嚮往的。

但是成功,代表我們可能會遭人嫉妒;

代表我們可能會被期待與要求得更多;

代表如果我哪一天「摔下來」,

不再那麼優秀,讓人失望了,

那該怎麼辦;

代表,我是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存在;

代表,我會太驕傲、太耀眼,

讓別人不舒服……

而這種「不能過得太快樂、太幸福」的緊箍咒,

是台灣這個集體文化下大家共有的,

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如此。

東方女性普遍有一種

「不能夠過得太幸福、太快樂」

的自我束縛存在。

 

以上就是華人文化緊箍咒的「以和為貴」之下

壓抑的結果

看看作者描述

「集體主義」、以「恥感」訓練孩子的緊箍咒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闇黑情緒》

作者: 邱淳孝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