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還記得兩年前由詹姆斯·麥艾維主演的《分裂》嗎?
這部描述「解離性身份疾患」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又稱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電影,
因為詹姆斯·麥艾維精湛的演技,
以及設定特殊的故事背景,在當時十分熱門。
現在,《分裂》的續集《異裂》即將上映,
綁架少女們的多重人格患者凱文·溫德爾·克倫姆逃走後,
又要上演怎麼樣的故事,
是所有影迷等不及要進電影院一窺究竟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人格分裂不是精神分裂
其實,許多人常將人格分裂跟精神分裂混淆,
簡單來說,
「精神分裂」是認知功能障礙,
現在更名為思覺失調,
患者的問題是「分不清現實跟幻覺」,
例如,精神分裂患者可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他,
但是事實上並沒有。
而「人格分裂」則是解離症的一種,
也就是「一個身體裡住了好幾個靈魂」。
一般認為會出現人格分裂,
通常跟患者的童年創傷有密切關係,
患者男女比為 1:9,
患者在收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
會以「脫離現實」來進行心理防衛,
進而延伸出分裂的人格。
遭性侵經歷與不快樂的童年
讓他出現 9 個靈魂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志強、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
以及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夏一新
曾在《台灣精神醫學》期刊上共同發表過一個案例。
一名 23 歲的服役士兵,從小在父親打罵,
母親長期酗酒、酒後多次自殺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分別在 5 歲、 7 歲、 13 歲時,
經歷了 3 次性侵害,
在不同年齡分化出不同人格,
來承擔創傷事件的悲傷、憂鬱、和憤怒。
這位化名為志雄的病患,
5 歲時被鄰居強暴後,分出人格「小雄」來;
7 歲時受到第 2 次性侵害,
分出另一女性人格「怨女」來承擔小雄部分的憤怒;
13 歲時經歷第 3 次性侵害,
由怨女來面對創傷,承擔憤怒,
才能讓原始人格志雄保持完美無缺。
志雄小時候,因常替二姐揹黑鍋而被父親責打,
心中對二姐充滿恨意,
為不願破壞志雄對二姐完美印象,
分出另一人格「思定」來承擔對二姐的恨意。
國中時期怨女出現頻繁,
因此常有女性化的動作及言語 ,
當時怨女還暗戀一名男性老師。
國中畢業後面臨好友死亡,
約有 2 - 3 年,小雄及志雄處於悲傷情緒,
而怨女常出現與年紀大的男性發生親密關係,
藉此逃避壓力和宣洩情緒。
後來,志雄高中聯考成績不理想,
被父親打一巴掌後,
分離出有暴力攻擊傾向的人格「阿雄」,
曾打警察及製造火藥欲炸警局,
主要在保護其他人格。
志雄國中後常有偷竊、翹家、沉迷電玩、
喝酒及吸食安非他命等偏差行為,
遇壓力、挫折時多以捶牆、
捶玻璃、割腕等自殘行為處理,
看見自己流血有莫名興奮感覺,
煩躁情緒可暫時舒緩。
亦常感到時間不連貫、失憶、遺失或多出物品的經驗,
情緒變化大,容易衝動。
志雄住院後,曾經過 30 次個別心理治療深度會談,
使另二種人格在治療過程中清晰呈現,
最後由一較成熟且具有完整記憶的人格,
來統整所有人格面對壓力。
出院後維持數月穩定狀態及良好工作表現,
但後來因為多重壓力事件,
促使另四種新人格出現,並取代舊有人格,
導致志雄再度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
為什麼會有人格分裂?
一般而言,造成多重人格的真正病因仍不清楚,
目前共有 4 種可能致病的因子被提出:
1. 創傷性生活事件:
經常發生在年幼時期
遭遇身體虐待、性侵害或亂倫事件,
而施暴者往往是患者的摯親好友。
2. 具有罹患此疾病之傾向:
心理傾向方面,易被暗示和催眠者
可能為發展此一疾患之危險因子;
有些學者認為癲癇患者與此疾患有關連,
某些研究報告顯示,
此疾患有較高比例的腦電波異常。
3. 累積環境壓力因子
4. 缺乏外在支持力量
人格分裂可以治療嗎?
一般而言,人格分裂時
透過專門的心理治療來穩定病情,
藥物治療或許可以幫上一些忙,
人格分裂的主要治療目的,
在於讓患者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並在人格之間找到妥善的溝通和合作方式,
發展出並存意識和內在和諧。
此外,身邊人的支持,
對患者的復原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