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 Joanna 每月都會給媽媽孝親費,
考量到雙親逐漸年邁,想再增加孝親費的她,
卻因為缺乏收支管控,幾乎沒什麼存款,
甚至無法存到退休金,她要怎麼做才好?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雖然幫忙務農很辛苦,
卻是一段很美好的兒時回憶。」
面貌清秀、有著親切笑容的 Joanna
想著小時候的家庭境況,
當時一家人住在民風純樸的南投,
收入來源主要以種茶維生,
不料爸爸卻賭博成癮,
最後還將農地拿去抵賭債,
家庭重擔由媽媽一肩扛起,
艱辛地照料著
她與哥哥、姊姊的生活起居。
Joanna 說,
即便家裡有龐大的債務要還,
家人之間卻
從不討論關於財務的事情,
媽媽只希望 3 個孩子能專心讀書。
高中時 Joanna 就趁課餘時間打工,
以支付學貸與生活費,
希望能減輕媽媽的壓力。
開始上班工作後,
她不但沒有埋怨欠賭債的爸爸,
反而還會給父母孝親費。
「當時媽媽覺得我們才剛出社會,
還不用拿錢回家,直到去年
我才固定給媽媽
每個月 7,000 元的孝親費。」
她說,
由於債務尚未還清,
孝親費全交給媽媽保管,
除了給媽媽當零用金,
一部分也用來還債。
感念兄姊照顧
自願負擔孝親費
起初 3 個孩子中就只有 Joanna 給孝親費,
她說,開始時曾有過不平衡的心態,
但考量到哥哥和姊姊都已各自成家立業,
有家庭要照顧,
加上從小與兄姊的感情也相當深厚,
因此 Joanna 每個月無怨地給予孝親費,
也希望能分攤
以往只靠媽媽一人還債的擔子。
談及開始理財規劃的契機,
Joanna 說,
多年積勞成疾的媽媽去年因病開刀,
幸好還有保險可以支付醫療費,
但她也發現,
每月 7,000 元的孝親費
對於這些支出只能剛好打平,
她也擔心,要是媽媽
沒有買對保險、也沒多餘的錢可以運用,
假設再發生重大的危機,
家裡的經濟該怎麼辦?
同時也因為這筆意外的支出,
Joanna 才意識到,
自己的錢在不知不覺中花掉,
工作多年卻沒有存到該有的存款,
「30 不立」成為她最窘迫的現況。
缺乏收支管理
卡債危機成為理財轉機
在還沒做理財規劃前,
Joanna 即使知道存錢的重要性,
卻因為沒有做收支管理,
幾乎存不到錢。
她檢視自己平常用錢的習慣,
也都算節約,
「我很喜歡旅行,所以會把
大多數的存款用在這件事上。」
Joanna 回想過去的消費方式說。
由於缺乏事前規劃,
出國旅遊時容易開銷過大,
甚至還曾經因此積欠過卡費。
「記得有一年去日本,
光是刷卡就刷了 7 萬多元。」
至今 Joanna 還是難以置信
當時居然花了這麼多的錢,
實在是因為日本的藥妝、
衣服都令她目眩神迷,
而金錢也因刷卡不痛不癢而溜走。
回憶起美好的遊日往事中的 Joanna,
當時直到回國收到帳單後才驚醒,
現實裡的她根本負擔不了這些卡費,
只好下班兼差做電話訪問,
「這也因此練就我
接聽電話談吐得宜的技能。」她苦笑著說。
Joanna 說,一直都知道
自己沒有好好理財,
也因為這段往事
讓她興起要學習理財技巧的念頭,
正好有朋友介紹她去參加理財講座。
「其實朋友跟我說了很多次,
也覺得 30 歲的我
應該要有足夠的存款,
所以就聽從建議去參加講座。」
Joanna 後來向理財顧問諮詢,
透過顧問的協助,
除了做好收支管控之外,
她的存款數字也開始逐漸上升。
「做了財務規劃後,心裡變得踏實,
原來存錢、實現買房夢是個可行的目標!」
Joanna笑說,因為朋友多次分享,
所以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諮詢,
卻因此讓她的財務狀況漸趨良好,
也讓她可以循序漸進,
在未來的日子可望逐一達成 3 個目標:
買房、存退休金、給父母更多的孝親費。
Joanna 說,財務規劃後
她的生活變得有條理,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理財顧問全面性地檢視財務狀況,
除了分析要達成 3 個目標的所需方針,
也建議她重做收支、保險等配置,
讓她終於能「30 後而立」,不再徬徨過日子。
本文及內文圖 出於 Momey錢
由 Money 錢 143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圖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