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大發減稅紅包,
卻有民眾到國稅局報完稅,
拿到申報收執聯以後,發現跟想像落差很多,
不禁納悶問題出在哪裡?
為了明年能少繳稅,一定要搞懂 3 個報稅問題。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案例說明
政府有減稅 卻感覺沒少繳?
張先生畢業後工作已經 5 年,
今年申報所得稅時,
聽鄰居說政府大減稅,
報稅前透過試算發現的確可以比往年少繳,
心中感到相當高興,
但張先生最後看到自己的申報收執聯,
卻發現少繳的稅不如原先所想的那麼多。
張先生發現,
去年因為下半年把婚前購買的老舊小套房賣掉,
準備換新房子住,迎接新生寶寶來臨,
所以暫時租屋一年緩衝,
卻因為列舉扣除額有限制,讓他有點後悔,
是否房子賣的時機點不對,
反而沒有在所得稅上獲得減免。
平日愛精打細算的張太太,
也對先生申報的方式存疑。
張先生覺得不是辦法,想找會計師朋友問清楚,
看明年度能否找對方法聰明節稅。
今年大幅增加的免稅額與可抵稅稅額,
讓民眾很有感。
森懋會計師事務所林心瀠會計師認為,
許多社會新鮮人剛開始有收入,
卻常以為自己可以退稅,
也不太熟悉列舉扣除的方式。
不少民眾即使每年報稅前都會重新看過規定,
但有 3個報稅問題,仍不見得很有把握。
問題1
什麼情況可退稅?
這是民眾最常有的疑問,
我們可以將綜所稅的公式拆成 3 個部分來看:
1.
申報戶所得總額-免稅額-扣除額
=所得淨額
2.
所得淨額 × 稅率=應納稅額
3.
應納稅額-(扣繳稅額+可扣抵稅額)
=實際繳納或退還稅額
當有扣繳稅額或可扣抵稅額時,
就有機會退稅。
並從③的公式算出實際繳納或可退還的稅額。
問題2
扣繳或扣抵怎麼來?
通常最容易「卡關」的問題就在於,
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扣繳稅額或可扣抵稅額,
林心瀠以簡單案例說明:
扣繳稅額:
大部分民眾的扣繳稅額
是來自薪資或租金扣繳。
①薪資扣繳:
每月固定薪資在 8 萬 4,501 元以上
(每年起扣標準會有不同),
公司須按「薪資所得扣繳稅額表」
(每年起扣標準不同)
幫員工代扣稅金。
如個人薪資未達起扣標準,
也可請公司每月代扣部分金額。
②租金扣繳:
房東出租房子給營業人,
每次收取租金超過 2 萬元者,
營業人須幫房東扣繳 10% 的稅金。
可扣抵稅額:
申報股利所得,
如選擇併入綜所稅合併計算者,
可扣抵稅額為分配股利的 8.5%。
有些人會申報扶養,希望能退稅,
但林心瀠特別提醒,
有「扣繳稅額」或「可扣抵稅額」,
才符合可能退稅的條件。
多申報扶養親屬而增加的免稅額及扣除額,
僅能用來減少前面公式①的所得淨額,
如果沒有「扣繳稅額」及「可扣抵稅額」,
縱使所得淨額變為負數,只是不用繳稅,
並無稅可退,這點要特別注意。
問題3
該選標準或列舉扣除額?
一般民眾看到「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
可能又要頭痛一次,不曉得如何分辨。
林心瀠提醒,
綜所稅的扣除額分為 3 種:
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
其中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只能 2 擇1:
標準扣除額:
單身者扣除 12萬元,有配偶者扣除 24萬元。
標準扣除額只看申報納稅人
本人為單身或是夫妻合併申報,
不是看一申報戶裡有多少人,
免稅額才是以申報人數計算。
列舉扣除額:
依照規定,列舉可扣除的費用有 6 種:
捐贈、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
災害損失、購屋借款利息、房屋租金支出。
其中「購屋借款利息」
及「房屋租金支出」僅能 2 擇 1扣除,
所以從張先生的案例來看,
只能選擇申報去年上半年支付的購屋借款利息,
或者下半年的租金,如果沒有選對,
可能就省不了太多稅金了。
至於健保的保險費是屬於列舉扣除額中的保險費,
因為大部分民眾的列舉扣除額
不會超過單身 12 萬元、有配偶 24 萬元,
所以林心瀠建議,
申報時選擇「標準扣除額」才划算。
本文及圖片 出於 Momey錢
由 Money 錢 142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