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彼得‧希夫, 安德魯‧希夫
故事前情提要:
每天工作要死要活,卻賺不到 40K?你不是沒能力,而是被「窮人式思維」拖垮:只懂補魚,不懂織漁網!
艾伯,那個企業家,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小島上另外兩個人的情況又如何呢?
我們是不是創造了一個貧富分化的階級體系?
貝克和查理會因為艾伯的成功而受害嗎?
不大可能!
雖然艾伯從來沒有刻意使他人受益,
但他的資本無疑幫助了島上的所有人。
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親眼見證了艾伯輕鬆捕魚的整個過程,
貝克和查理希望艾伯能分享新發明的捕魚器。
「嘿,艾伯!」查理說,
「既然那玩意兒你隔天才用一次,
那你不用的那天,讓我用用行吧?」
貝克說:「喂,老兄,有福同享啊。」
但是艾伯還對昨天的事情耿耿於懷,
他還記得自己的犧牲⋯⋯
他還記得他們倆的嘲諷,
而且他還想到了風險:
「如果他們把我的漁網弄破了怎麼辦?
如果他們不還我怎麼辦?
那我就要從頭再來了。
再見,穿樹葉的哥兒們!」
想到這些,艾伯拒絕了兩人的要求。
「對不起,哥兒們。我自己做了漁網,
你們倆肯定也能自己做,
至少你們現在知道那東西是有用的,對吧!」
儘管查理已經看到用漁網捕魚的效率,
但他很擔心自己能不能編織出這樣一張網。
他對艾伯說:
「我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編織出來?
我以前從來沒做過這樣的東西,
而且我也挨不了餓。
我怕自己織好網前就餓死了!」
貝克提出了另外一個建議:
「好吧,你這個吝嗇鬼,
看來你是不會幫我們什麼忙了,我們知道了。
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們編織漁網時,
你把多餘的魚借給我們吃,
那樣我們織網時就不用挨餓了。
等我們捕到多餘的魚,
再把魚如數還給你。」
儘管艾伯覺得這個辦法比白白把網借給他們要好,
但他還是不放心。
「如果我把魚借給你們,
怎麼保證你們不會躺在沙灘上一整天都不幹活呢?
即使你們織出自己的網來,
也許還不好用呢。
如果那樣,你們就永遠無法還我魚了,
而我失去了自己的儲蓄,一無所有了!
你們總得想一個更好的辦法。」
查理和貝克這才明白,
他們讓艾伯冒險把魚借給自己,
卻沒有考慮到他的個人利益。
但是捕到更多魚的誘惑太大了,
所以兩人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
讓艾伯忍不住冒險一試。
他們在數字上動了很多腦筋,
於是金融思維終於誕生了!
貝克走近艾伯,說道:
「我們做個約定吧:你借給我們一條魚,
我們會還你兩條,這可是百分之百的利潤啊!
除了這座小島,
你到哪兒能找到這樣的高報酬?」
艾伯動心了。
「我對這個約定很感興趣!」
他的語氣中沒有任何遲疑。
艾伯想到了那些財富:
「如果我借給他們兩條魚,
就能收回四條,也就是說,
我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兩條魚,
那我豈不成了一個魚老闆啦!」
也許有些人覺得艾伯有些過分了。
如果這個故事是一部好萊塢電影,
他這時肯定會得意地捻著自己上了蠟的鬍子。
他這是在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
靠別人的辛苦勞動獲利啊!
但是這樣評論艾伯是不恰當的,
因為即便艾伯的動機只是想賺些魚,
他的貪婪也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益處。
有一點很重要,
我們要知道艾伯並不是一定要把魚借給別人,
他還有其他方案,包括以下四個選擇:
1. 他可以把魚留下,留著以後自己吃——
這是最保險的選擇。
這樣一來他不會有任何損失,
當然他的儲蓄也不會有什麼增長。
2. 他可以放縱一下,
不再幹活,將自己的儲蓄
(存下的魚) 消費掉。
3. 他可以建立自己的漁網出租公司。
如果艾伯有兩天各吃一條之前存下來的魚,
這兩天就可以再編織出兩張網。
然後,他可以把多餘的網租給貝克和查理,
向他們收取每人每天半條魚的租金,
這樣艾伯每天不必親自捕魚
就可以得到生存所需的那條魚了。
哈哈,提前退休!
在這個方案中,
貝克和查理每天也許能用租來的漁網捕到兩條魚。
在向艾伯支付半條魚的租金之後,
他們每人每天還剩下一條半的魚,
比他們沒有漁網時捕到的魚多50%,
算是雙贏的買賣了。
儘管這個方案很吸引人,
艾伯還是注意到了其中的邏輯缺陷。
貝克和查理租借漁網的時間可能只有兩天,
接下來的一天就用存起來的一條魚果腹,
就有時間織出自己的網。
如此一來,他能得到的魚就只有兩條,
那可真夠冒險的!
4. 他可以把兩條魚借給貝克和查理,
收取 100%的利息。
在這個方案中,
如果兩個人按照約定利率足額償還,
艾伯就可以得到四條魚。
但是這個方案也存在風險,
他們可能會翻臉不認帳。
抉擇⋯⋯抉擇⋯⋯艱難的抉擇!
總的來說,艾伯(以及這個社會)
處理儲蓄(魚)的方式只有五種:
1. 他可以把儲蓄存起來。
2. 他可以把儲蓄消費掉。
3. 他可以把儲蓄借出去。
4. 他可以用儲蓄投資。
5. 他可以嘗試將上述四個方式結合起來。
毫無疑問,艾伯的最終決定
取決於個人對風險和報酬的偏好。
但不管最終方案是什麼,
他的抉擇都會惠及這座小島的經濟,
而且也不會給自己的兩個鄰居增加負擔。
最後,艾伯選擇把魚借出去。
滿足任何需求 都需要資本
就得靠增加生產力
艾伯願意並有能力把多餘的魚借給別人,
因此貝克和查理也擁有了自己的漁網。
現在大家都有漁網可用了,
小島上的整體捕魚能力
便從每天三條魚提高到每天六條魚,
經濟增長翻倍,前景更加光明。
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這三個人對自己頗具侷限性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滿。
饑餓(其經濟術語為需求)
只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追求更多是人類的本性,
不管已經擁有什麼,我們總是想要更多,
也許不是想要更多的東西,
而是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樂趣、更多的選擇,
所有這些需求都需要資本。
艾伯、貝克和查理這些年來
對魚的問題可能都沒少抱怨,
但他們最後都成功地提高了生產力,
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有了多餘的魚,
小島上的幾位居民
每天終於可以比原來多吃一些魚了(原來是每天一條魚),
但是經濟並沒有增長,
因為他們的消費增長了。
而他們的消費之所以增長,
是因為經濟增長了。
這個道理很簡單,
但令人不解的是現代經濟學家
竟然會在這個簡單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
給老百姓更多的錢花就可以增加需求,
但是這種做法並不能改變真正的需求,
只會使人們花更多的錢購買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
只有增加供給才能切實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
當然,有人也許並沒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
看到艾伯猛增的財富,
如果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
強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儲蓄該怎麼辦?
設想一下這個場景:
貝克煩躁地說:
「看看那傢伙穿著棕櫚葉做成的小禮服
那副得意的樣子。
我們每天一身臭汗
風裡來浪裡去地跟那些滑頭的魚鬥爭,
他卻沒有一點兒善心!
他就不能分給我一兩條魚,
哪怕讓我休息一天也好啊!
他的魚多得堆成山,少一條也沒什麼啊!」
查理附和說:「分給我一點吧,貴人!」
或者再想想下面這個場景:
假設艾伯對自己的相對財富有些罪惡感,
聽了兩個人的說法後思想動搖了,
於是無償地把魚分給了他們,
那麼貝克和查理會怎樣處理這些魚呢?
沒有了還款的壓力,
兩個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這份禮物享受閒暇時光。
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
(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人類行為的目標),
但是貝克和查理的假日時光
並不能提高這座小島的生產能力。
因此,儘管慈善之舉聽起來頗有雅量,
也會提升艾伯的人氣,
但這一舉動卻無法像商業貸款一樣推動經濟發展。
最根本的是,
所有能夠增加捕魚(生產)量的事物都會惠及小島,
魚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東西,
也就越有可能做捕魚以外的事情,
或者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做。
故事引申
也許有人會想,
如果艾伯真的變成一個貪心的人,
拿著自己的新財富錢滾錢,
從而變得越來越富有,那會怎麼樣?
這樣真的不好嗎?
如果艾伯增加儲蓄(而不需要親自勞動)的唯一途徑
就是將這些儲蓄借給自己的鄰居的話,
他何必大量囤積呢?
因為若非如此,他的財產不僅不會增加,
甚至還會越來越少,因為他自己也要消費呢!
私人資本主義最大的好處是
可以促使那些只受到個人利益驅動的人,
願意幫助他人提高生活水準。
財富是相對的且分等級!
財富從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原始社會,財富是極少的,
那時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
還不如工業化社會中窮人的財富多。
在中世紀,
即便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也缺乏基礎的娛樂設施,
而在今天的美國,
中央空調、室內水管以及冬天裡新鮮的蔬菜等
幾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儘管貝克和查理認為
每天吃兩條魚簡直奢侈到了極點,
可在我們看來,這種生活絲毫不值得羡慕。
但令某些人吃驚的是,財富是分等級的,
而且這個事實本身就不公平,
他們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有,
是因為富人攫取別人的財富,
並由此產生了窮人。
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認為,
利潤是藉由少付工人工資產生的,
有人稱之為「勞動價值論」。
這樣看來,
像艾伯這樣的企業家或類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
只能先讓別人變窮。
上述理念與道德取捨息息相關,
但與現實沒什麼關聯。
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開始時)
是他們為他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
艾伯就為那些沒有足夠儲蓄的人提供了儲蓄,
如果他有賺錢,
是因為他提供的服務對別人來說是有價值的。
如果財富來自於壓榨他人
整體經濟不會上升!
如果艾伯是一個無賴,
每天所做的就是竊取鄰居一半的勞動成果,
那麼他的財富
就是建立在那些受其壓迫的人的貧窮之上。
這種做法可能會迫使他人
做一些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
而不會增強這座小島的整體生產能力。
艾伯可能會直接拿走別人生產的東西,
而島上的產量並沒有任何變化,
不僅如此,他們的整體產能還可能下降,
因為當被壓迫階級
發現自己的勞動果實被人偷走時,
就會縮減自己的勞動量。
歷史上,此類事例並不少見,
奴隸制、農奴制以及佃農制都屬於這一類型,
當勞動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
他們就會奮起反抗壓迫,
如果他們的勞動惠及自身的話,
這種反抗會更加強烈。
不幸的是,爭取充分經濟自由的實例
在世界歷史上還很罕見。
不過,一旦利己主義得到發展機會,
生產能力就會迅速提高。
信用貸款的使用
就是經濟自由惠及百姓的最佳例證。
只要貸款人和借款人可以自由地達成協議,
總體效果就是好的。
然而,在接下來的故事我們會看到,
借貸市場會受到外力扭曲,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災難便在所難免了。
本文摘自 《小島經濟學》
出版社:三采文化
作者:彼得‧希夫, 安德魯‧希夫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Alodia)
更多理財好文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