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白帶多,內褲總是濕濕黏黏的,
是不少女性難以啟齒,又相當困擾的問題。
網路流傳:會產生白帶,
是因為吃了太多澱粉和糖,
澱粉和糖都是容易產生鰴菌,
因而引起白帶的 2 大殺手。
究竟白帶是否真的是這樣「養」出來的?
從中醫角度看,白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白帶和鰴菌有關嗎?有什麼方法可以抑制鰴菌?
讓中醫師來為你解惑。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白帶與黴菌有關聯嗎?
其實,黴菌一直存在於人體的皮膚、粘膜、
消化道、陰道或其他臟器中,
當人體抵抗力變差,或陰道酸鹼值不正常時,
就會引起黴菌大量生長,進而產生白帶。
當白帶大量分泌,
就有可能造成陰癢異味、經期異常、
下腹不適、頻尿、腰痠,
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骨盆腔沾連、
卵巢囊腫、不孕等併發症。
女性白帶多會造成很大困擾,
在中醫又稱為「帶下病」。
中醫婦科寶典《傅青主女科》指出:
「帶下俱是濕症」,也就是說,之所以會有帶下,
是因為體內有大量的濕氣。
而體內濕氣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負責運化、
代謝水分的脾臟功能失常,無法發揮作用,
使得體內濕氣越積越多,
而導致「脾虛」,脾虛後又會再導致「濕氣盛」,
造成水濕內停的狀況,進而產生白帶。
引起白帶關鍵原因:
正氣不足、抵抗力不佳
網路上傳說,白帶太多,
是因為吃太多澱粉和糖所養出來的,
因為當攝取太多澱粉和糖,
就會餵養腸道中的黴菌,讓黴菌不斷孳生,
因而引起白帶。
陳玫妃中醫師指出,白帶為「本虛標實」之症,
也就是人體本身抵抗力不佳,所引起的濕熱症狀。
當人體因為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思慮過度、
壓力過大等因素引起「正氣不足」、
體內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引起感染、產生白帶,
此時若又攝取太多澱粉、糖等容易生濕熱的食物,
就會讓白帶分泌物更多。
當人體因為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思慮過度、壓力過大等因素引起「正氣不足」、
體內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引起感染、產生白帶,此時若又攝取太多澱粉、糖等容易生濕熱的食物,
就會讓白帶分泌物更多。
俗話說:「十女九帶」, 究竟哪一些體質類型, 是白帶的好發體質呢? 陳玫妃中醫師表示, 白帶常見於以下 5 大體質類型: 脾虛會導致水分運化失常, 濕熱下注到陰部,引起白帶分泌物。 腎主水,腎虛則水泛。 當腎氣不足就容易受濕熱侵襲,進而引起白帶。 脾胃功能不佳,引起濕熱內阻、氣滯血瘀,引起白帶。 脾胃濕熱日久,就會傷到肝膽功能, 導致濕熱邪氣滯於肝經,下注到陰部,引起白帶。 氣血虛弱、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受到感染。 中醫抑制黴菌,改善白帶過多有撇步 針對白帶過多的女性,陳玫妃中醫師建議, 可使用以下抗菌茶飲抑制黴菌、改善白帶的情形: 黃耆 3 錢、茯苓 2 錢、銀花(2 錢)、 白癬皮(2 錢)、甘草(1 錢)。 以 2000c.c 的水煮沸後,用小火煮 5 分鐘,放冷服用。 黃耆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茯苓則能健脾去濕; 銀花可清熱解毒;白癬皮能去濕熱;甘草具解毒作用。 此款茶飲能幫助改善體質濕熱白帶過多的情形, 有補氣健脾、清熱、抗菌解毒的作用。 除此之外,平時也可以勤按 3大「扶正氣」穴位 來調理體質、增強免疫力, 預防或緩解白帶過多的問題: 位在膝蓋外側下3寸、外膝眼下四指處, 經常按壓可幫助脾胃運化、增加抵抗力。 位於內踝間往上四指寬的位置(脛骨的後側邊緣)。 由於位處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 常按壓能改善婦科問題、提升免疫能力、改善覆盆腔循環。 位於足部背側、第一跖骨後方凹陷處。 具清肝熱、清肝解毒、清濕熱之功效。 許多女性白帶反反覆覆來找碴, 甚至只要天氣悶熱就會發作。 其實,白帶多與飲食也有相關, 因此聰明選擇食物也十分重要。 陳玫妃中醫師提醒,由於白帶是屬於濕熱的產物, 因此飲食上要注意避免食用烤、炸、辣上火食物, 也要避免食用甜食,遠離生濕。 而發性食物包括: 容易引起過敏、發毒助火邪的食物, 如鵝肉、鴨肉也要避免食用, 以免濕熱情形更嚴重,白帶反覆找碴。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ㄆㄆ) 5 大體質類型易生白帶
1. 脾虛濕熱:
2. 腎氣虛弱:
3. 脾胃濕熱、瘀:
4. 肝經濕熱:
5. 氣血虛瘀:
材料:
做法:
作用:
3 大穴位勤按增強免疫力
1. 足三里穴:
2. 三陰交穴:
3. 太衝穴:
【中醫師小叮嚀】:
【猜你還想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