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Dr. Money
兼具投資與保障的投資型保單
廣受消費者青睞,
尤其是近年金融市場變化大,
可預期報酬的商品更成為投資人追捧標的。
究竟這類型保單適合什麼樣的人?
已退休的高齡族可以買嗎?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先前我們曾討論過一位
住在護理之家的老人家,
因儲蓄用罄,需要以屋籌款的案例,
最終是出售名下房產,
以得款辦理信託,將資金切割為
幾筆到期日不同的定存,
依靠本息支應安養費用。
這位年過 70 的老人家
近日又找我詢問,
說有親友建議一個理財方案,
是一種配息型投資,為期 10 年,
前 5 年每年配息 4%,
後 5 年每年配息 8%,比定存好很多,
她想把資金轉入這種投資,
問我可不可行。
我看了她提供的書面資料,
也約時間和業者聊了一下,
覺得這個方案還不錯,
但是否適合這位老人家,
還須進一步研究。
這個投資方案其實是
躉繳型的投資型保單,
和我所投資的配息型基金很相像,
也是期初投入資金,然後定期領息,
不過我的投資沒有期限,
這張保單是 10 年到期拿回本金。
主要是它連結了
「目標到期型債券基金」,
這種基金設有到期日,
所以保單也會跟著到期。
投資型保單含一般壽險
扣除保費才用於投資
既然是投資型保單,就會搭配保險,
按保單設計,保額和保費的計算,
是 40 歲(含)以下為
目標保險費×0.3 =最低基本保額,
41 ∼ 75 歲為
目標保險費×0.15 =最低基本保額。
其中目標保險費是實際要繳的保費,
最低基本保額是實際獲得的最低保險保障。
業者提供了一個假設性案例說明,
假定某 50 多歲的女性
以 1 千萬元加入此方案,
1 千萬元就是目標保險費,
基本保額就是 150 萬元。
由於保單含有一般壽險,
就會有相關費用產生,
不能像我買基金一樣,
扣除銷售手續費後全數用於投資。
以這個案例來說,保費費用並不低,
為 3.7% 也就是 37 萬元,
買 150 萬元壽險的成本
又花去 44,298 元,結果剩下 9,585,702 元
投資連結的債券基金,
再按基金的單位淨值,
算出取得多少基金單位數。
接下來就等著配息了。
按保單的設計,1 至 5 年每年配息 4%,
也就是每年可配到 383,428 元;
6 至 9 年每年配息 8%,為 766,856 元,
第 10 年領回滿期保險金 10,431,119元,
所以 10 年合計領回 15,415,683 元。
根據這樣的計算,
我稍稍對業者抱怨了一下,
以投資人實際投入的資金計算,
並未真正配到 4% 與 8%,
而是稍高於 3.83% 和 7.66%。
但我同時根據到期時的期末本利
和推算年化投資報酬率,
如果以原本投入的 1 千萬元做為本金計,
年化投資報酬率是 4.423%,
若以扣除費用及保險成本的 9,585,702 元為本金計,
則是 4.866%,其實還不錯。
需要確認的是,每年配息
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
因為我目前投資的 3 個配息型基金
近半年來受到市場走弱影響,
配息出現縮水現象。
業者說,這項產品的配息
是透過保單合約綁定,是固定的。
適合資金充足
想領固定配息的投資人
一切看起來相當美好,
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
既然保單連結了債券型基金,
這個基金的投資區域,
所投資債券的評級及風險,
以及操作能力、投資報酬率
就必須再探究下去。
依業者提供的資料揭示,
基金投資於全球新興市場債券,
至少投資 60% 的投資等級債,
非投資等級債不超過 40%,
平均信評仍屬投資等級(BBB-),
看起來是可接受。
另一個容易忽略的事實是,
滿期金的給付實際上
是以滿期時投資人所持有的基金單位數
乘以當時的基金淨值計算出來的,
也就是說實際領回時
有可能比前述舉例中的金額多,
也有可能比較少。
經進一步追查,原來舉例中的各項金額
是以投入資金時至期滿的 10 年間,
基金本身的操作績效
均以年化投資報酬率為 5.84%計算,
如果低於 5.84%,
最後一年拿回的本息
可能會少於 10,431,119 元。
這項產品所連結的基金
是由某國際性基金公司發行、操作。
若根據該公司過去的操作績效來看,
年化報酬率 5.84% 是有可能。
所以我覺得這項產品
適合有一些資金、
希望能有不錯的固定配息的懶人型投資人。
那麼適合上述那位老人家嗎?
主要的考量是配息夠不夠用?
以她目前的情況來說,
能投入的資金大概是 700 萬元,
是 1 千萬元的 7 成,
假定所有條件都和舉例一樣,
每年可領到的配息
是 383,428 元×0.7 = 268,399 元,
每月為 22,366 元,
以她每月開銷超過 4 萬元來看,
實際上是不夠用。
另一個考慮是,
她並不需要壽險的保障,
投入這類商品,
會讓她的資金減損大約 4.14%可用於投資,
比較不符她的投資需求。
我這次和她討論,
再次理解到她在信託裡
只安排不同期別的定存,
就因為心理上覺得她的老本
是不容許虧損的。
但是定存有一天會花光,
她覺得以她的健康狀況來說,
說不定看不到那一天,
這已經超出投資選擇的範圍了。
本文由 Money 錢 136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歡迎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