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們跟孩子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要乖乖聽話」,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
好好聽話,懂得配合的孩子好帶,
希望孩子一直都不使性子,不發脾氣,
最好是我們說什麼他們聽什麼,
最好是我們要求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
最好是我們講一遍的問題,他們統統可以改掉。
但是,在我們這麼要求的時候,
我們是否把他當成孩子了呢?我們是否有考慮過,
孩子這個發脾氣的行為到底和我們有沒有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有過反思,
孩子的行為是不是與我們的反應有關係,
我們的行為會不會導致他們發脾氣呢?
繼續看下去……
這個小孩親戚家的小妹妹來,
但這天他卻特別不聽話
他媽媽就特別喜歡逗這個小妹妹玩,可是,
這個小孩這一天特別不聽話,要吃水果不自己拿,
還反過來搶走小妹妹手裡的玩具,還推倒小妹妹,
小孩的媽媽用玩具熊哄小妹妹的時候,
這個小孩還走過來一把搶過了玩具熊,
他的媽媽很生氣,責備小孩,小孩哭著跑掉了,
聽來,這個小孩是有點不講理,
但我問這個媽媽幾個問題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我問:小孩要吃水果的時候,你在幹什麼?
媽媽答說:我在陪那個小妹妹玩呢
我又問:你的小孩搶走妹妹玩具時,你在幹什麼?
他答說:跟小妹妹玩積木呢
我再問:小孩搶玩具熊的時候,說了什麼?
然而媽媽答:小孩說,玩具熊是我的
從這些簡單的對話中,
你們大概了解到小孩的心理了嗎?
我來嘗試著還原一下這個小孩的心理活動:
小孩看到媽媽只陪著妹妹玩,心生妒忌,
於是以吃水果為由,想吸引媽媽的注意,
可是媽媽依舊陪著小妹妹玩,所以小孩很生氣,
進一步破壞妹妹玩玩具,還推開妹妹,
想搶回自己的媽媽,可是媽媽不但沒有離開妹妹,
反而拿自己的玩具熊哄著妹妹,
小孩要搶回自己的玩具,所以說玩具熊是我的,
也更想搶回自己的媽媽,
可是媽媽不但沒有回到自己的身邊,
反而把自己說了一頓,這一切都因為這個妹妹,
小孩很生氣,終於哭了出來。
如果這個媽媽這麼處理,
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小孩在說想吃水果的時候,
心思細膩的媽媽就能察覺到小孩的小情緒,
過來陪著小孩一起吃水果,讓小孩和妹妹一起玩,
而不是厚此薄彼,也許,
小孩還會引導著妹妹玩的很好呢,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事物的現象,
而不是本質,
小孩發脾氣的時候,
我們要看到他們情緒變化
和引起情緒變化的原因,
這才是我們需要引導他們的地方,
不是等到他們發作了才去劈頭蓋臉罵一頓,
覺得小孩不夠聽話,是小孩在找事情,
殊不知,這個導火線還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解鈴還須繫鈴人,當一個觀察者吧,
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小孩的需求,
讓小孩不要「被」發脾氣。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 孩子長大 EQ 低,全怪大人「尊重」過頭!德國幼稚園老師:6歲前孩子要教的是原則!
- 孩子有這 4 個缺點,代表他們 特別優秀!別再急著 否定他們啦!
- 「謝謝葉永鋕!」 一個國三少年的死,教了 台灣社會簡單的這 2個字...
- 一位母親的真情告白:對不起,是我沒教好,我不該害你成為 "白眼狼"...
- 母親的素養,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