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家長要接納他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的「行為」!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9-02-11 16:39
  • 更新:2019-02-19 15:25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家長要接納他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的「行為」!

(圖/shutterstock)


 

解決問題要先解決情緒
父母要觀察孩子的情緒,

而不只是去糾正行為。

很多父母只看到行為,

覺得孩子大喊大叫或者

摔東西等行為不好,必須要糾正,

而沒有看到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

效果往往不好,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經常說,解決問題要先解決情緒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很重要。

如果父母的認識不對,

們和孩子的互動就會偏離方向,

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問題。

 

如果周圍的人,比如父母和老師,

能夠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現在很傷心」,

「我現在因為完成這個任務

很困難而感到受挫」,

並且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能被父母和老師所接受,

從而進一步認識到,

「我在這樣的情形下,

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

「人們在這樣的情形下

往往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那孩子就能接受自己的情緒,

逐漸平靜下來,並且逐步學會用

更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或者疏導自己的情緒。

 

 

情緒引導也是有步驟的

情緒引導大致的步驟,我總結為四步
下面每一步我都會詳細地講解,

但是我想指出來的是,養孩子不是做實驗,

不是按著書上的步驟一步步來就行了。

在真實的生活裡,在特定的情形下,

父母要對各種情況很快做出判斷,

做出合適的反應。

這個時候,你不一定要遵從這些步驟,

可以把這個步驟打亂。

父母第一需要觀察能力,

第二需要整合能力

這樣才能靈活運用。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父母要幫助孩子定義情緒,

比如說,「你臉紅、揮拳頭,這是生氣了」,

幫助小朋友慢慢了解

自己這種情緒是生氣,

慢慢幫助孩子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或者用合適的行為來表達。

除了在生活中經常和他們定義情緒,

給情緒貼標籤,我們還可以給

孩子看一些介紹情緒的繪本。

小朋友適合直觀的學習,

看繪本的時候他會認識到,

哦,遇到這個情況,是這個情緒,

你看這個圖上的小朋友是這樣的表情啊,

後來他情緒好了,不生氣了,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他是怎麼排解掉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

孩子就能夠學習和認識情緒。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如使用語言了,

我們可以逐步鼓勵孩子

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感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

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

當我們幫助他用語言描述的時候,

他會明白,原來這個感受是有定義的。

這樣他就知道情緒是有邊界的,

是可以控制、處理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用語言去表述情緒,

可以比較快地

幫助孩子從

不安的狀況中恢復平靜。

引導他們的思路從消極

情緒轉移到怎麼解決

問題這個積極思考的過程,

對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
 

 

認同孩子的情緒

認同跟接納

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認同不僅僅是接納,

還讓孩子感覺到情緒有合理性。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

往往會平復孩子的情緒,

孩子也不會再被同一個問題困擾。
 

有的媽媽說,我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他聽不進去怎麼辦?

有的媽媽說,用其他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

趕緊把衣服套上,但是當孩子

越來越大的時候,分散注意力

這招就不怎麼靈了。

 

還有的媽媽說,規矩最大,

我們家的規矩就是洗了澡就要穿衣服,

必須要這樣做,即使孩子哭鬧,

也要把衣服套上。還有些媽媽心軟了,

說,好吧好吧,我們再洗10分鐘。

如果他洗好10分鐘還要再洗怎麼辦?

他繼續跟你討價還價怎麼辦?

 
這個問題挺普遍的,

每個家庭可能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

苦口婆心地說:「媽媽不讓你洗了,

你很不開心是嗎?」小寶說:「是的。」

然後我趕緊接上:

「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

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

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

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我給他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

他很配合地讓我把他擦乾,

給他穿好衣服,毫無意見地下樓了。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

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

他是聽不進去的;當他得到你的

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

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孩子不講道理,

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

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讓孩子學習

恰當地表達情緒

我們認同和確認孩子的情緒,

能讓孩子明白一件事:

不管你正體驗著正面情緒

還是負面情緒,我都能理解,

我認同你的感受。但是,

怎麼發洩和表達這種情緒呢?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不過表達情緒的行為

卻有好壞之分。我們有三個原則:

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

不損壞財物。然後想想,

你怎麼表達情緒比較合適。

研究認為,情緒表達是後天學習到的,

學習適當地調節和疏導情緒

更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幼兒來說,他們需要學習行為的界限,

怎麼表達情緒是恰當的。

如果不能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

就不能很好地學會管理情緒,

更有可能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無條件接納不是什麼都接納,

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感受,

有規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

 
小朋友往往在生氣或者

遭受挫折的時候發脾氣,

推別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

如果理解這些情緒的同時

容忍這些行為,

孩子會認為這樣表達情緒、

宣洩情緒是對的,

他就不能學會控制情緒,

而且在類似的情況下

會繼續使用這些不恰當的方式。

 

所以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明白: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

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對的。

打人傷害了別人,扔玩具會破壞東西。

父母可以讓孩子想一想,

什麼樣的發洩方式既不傷害別人,

也不傷害自己,也不破壞東西。

可以用語言講出來,

可以畫畫,可以想像自己的頭上在冒煙,

小朋友會想出很多有創意的辦法來。


 

通過解決問題

來疏導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對孩子的

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

他們就能平靜下來。

但也有些時候,

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

我們需要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哭鬧不已。

有些父母會不耐煩,

一個玩具有什麼了不起的,

別哭了,再去買一個。

可是家長也許不理解孩子的心情,

他對玩具是有感情的,

你買一個新的並不能代替他

對舊的那個的感情。

這個時候我們要理解他:

玩具壞了你很傷心,

來,到媽媽這裡哭一會兒,

我想想辦法接下來怎麼辦。

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認同,

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

或者過分的行為時,

首先要警惕在認識孩子

負面情緒上的錯誤,

在觀念上要從關注行為

而後關心情緒,

並進一步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

表達和管理情緒,對他進入幼兒園,

以及今後面對更複雜的

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都將大有裨益。

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來和孩子一起經歷這些寶貴的成長過程。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