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為什麼在生日、聖誕節
或新年前夜等特殊的日子裡,
有一些人會緊張、失望?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同時,這項研究能夠為人生規劃
提供更廣泛的建議,
有助於提升人們的長期快樂感。
你怎麼看待
追求快樂這件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自我救助
還是自我阻礙?
摩斯(Iris Mauss)任教於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是最早系統研究快樂理論的
心理學家之一。
她說,她是被過去幾十年
美國出版的大量自救勵志書啟發的。
大部分書籍都會把快樂感
列為生活的必要條件。
摩斯說:「無論身在何處,
都能看到書上說,
快樂對我們有多麼重要,
要怎麼讓自己快樂起來之類。
這些書都把快樂當作了一項指標。」
難道這些書的目的,
就是為了讓人們
對當下的狀態失望的嗎?
「如果把快樂的作用抬到這麼高,
人們很可能就會把快樂的標準上調。
他們也許會覺得,
必須無時無刻都感到快樂。
但達到這個標準並不容易,
因此會有人對自己失望。
如此,這些自我救助的書
其實是南轅北轍了。」
摩斯還很想知道,
如果只是簡單地問自己
「我到底有多快樂?」
——是否會產生一種個人情緒,
阻礙我們到達自己追求的快樂狀態?
閱讀幸福相關的書籍
可能會帶走快樂
摩斯與塔米婭(Maya Tamir),
薩韋諾(Nicole Savino)
和安德森(Craig Anderson)展開合作,
通過一系列研究驗證了這一想法。
其中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
要求受訪者給問卷上的說法評分。
團隊的發現和預期的一致。
受訪者對這些說法越是支持的,
他們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越低。
因為受訪者的境況,
問題變得複雜。
有些人近期經歷過一些事件
(諸如喪親之痛等),
產生了很大壓力。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
他們所謂的幸福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
如果所處的境況已經很糟糕了,
那麼對於快樂的嚮往
並不會讓人更加痛苦——
相反地,情況有所好轉了,
先前的痛苦也會壓制住
那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滿足感。
快樂該有的樣子
受先備資訊影響
試驗是否能在短期內操控人們的心態,
以改變他們對快樂的態度,
這是摩斯和她的同事們
下一步要進行的工作。
他們實驗是這樣的:
先讓半數參與者閱讀一篇偽造的報道,
上書幸福的重要性;
剩下的一半是對照組,
他們要閱讀一篇關於「良好的判斷力」
如何有益的文章。
文章本身不會帶有情緒傾向。
隨後,團隊會要求所有參與者
觀看一部有關於
奧運會奪金的溫情電影,
再來詢問參與者們的觀感如何。
團隊再次發現了
這個頗具嘲諷的結果:
相比之下,
那部分對於快樂更為渴望的參與者,
看完電影後的情緒起伏較小。
實驗似乎表明了一點,
一旦事先看過積極正面、
充滿希望的東西後,
參與者對於快樂「該有的樣子」
的預期會變高。
因此,他們會不斷質疑自身的感受。
如果他們的真情實感
不足以達到快樂的准入門檻,
看完電影會覺得失望,
並不受鼓舞。
有意識地增加幸福感
可能使人感到孤獨疏離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
當自己身處一場
諸如婚禮的盛大儀式中,
或在「一生」最豪華的旅行之中時:
越是要要享受每時每刻的快樂,
收穫就越少。
然而,
有時候可能只是去附近走走,
卻意外成就一次美好的經歷。
摩斯的研究表明,
這種現象可能在其他很多領域裡也說得通。
從那時起,摩斯就發現,
追求快樂
卻讓人們更加感到孤獨和疏離。
這或許是因為,這種狀況下
人們會把注意力
聚焦在自己身上,
更加關注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去欣賞周圍的人。
摩斯說:
「關注自身可能會讓我減少人際交往,
而且如果我覺得有人
『搞砸』了我的快樂,
我可能會更加負面地評價他們。」
影響遠不止於此。
過分關注未來的幸福
可能會低估眼前的成就
早些時候,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馬格里奧(Sam Maglio)
和美國羅格斯大學的金(Aekyoung Kim)
發現了另一種適得其反的可能:
有意識地追求快樂,
會讓我們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馬格里奧和金像摩斯一樣,
他們進行了一系列設計巧妙的研究,
其中包括讓受訪者回答開放式問卷,
以及進行干預調節,
目的在確定因果聯繫。
研究的一項是需要受訪者列出
生活中讓他們開心的十件事
(有的事情很簡單,
可能就是花幾個小時陪陪家裡人)。
這些事情並不會起到鼓勵作用,
讓人們更積極地面對未來。
相反地,這項實驗
讓參與者們倍感焦慮,
這些事情一定得完成,
而且時間有限——
如此,他們感受到的幸福就會大打折扣。
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
他們把當下快樂的事列舉出來,
而是在於,
他們想要獲得更多快樂的慾望。
追求永遠的快樂
會變得更不快樂
馬格里奧指出,
問題的根源在於,
快樂太過模稜兩可,
其內涵一直在發生變化。
人們很難感受到
自己已經到達了快樂的巔峰,
即使某時某刻,確實有所滿足,
人們也希望這種感覺能夠長長久久的。
如此便會導致手頭上的事情
變得越來越多。
馬格里奧說:
「快樂本可以源於當下的享受,
卻因持續不斷的負擔
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還記得《一輩子做女孩》中
吉爾伯特說的
「不惜一切代價奮力前進,
達到最高點,
永遠保持這種快樂的感覺」嗎?
根據馬格里奧的研究成果,
這種說法只會讓人越來越不開心。
關注當下的快樂
不和別人的人生比較
以上研究成果都不能針對
諸如抑鬱症等罹患心理疾病的人:
如果患有臨床疾病,
最好還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馬格里奧表示,
調查結果也不能成為
逃避重大決定的借口,
因為這樣的決定能夠提升幸福感——
例如和有虐待傾向的伴侶分手。
有時候,
我們確實需要關注當下的快樂。
然而,如果生活中沒有什麼大的挑戰,
那麼這些研究成果
確實能夠讓我們重新思考
自身的態度和行為。
馬格里奧指出,
社交媒體讓我們尤其能注意到
其他人經過裝點的生活。
如此,我們可能會更加嚮往
那種幸福、刺激的生活。
她說,如果不用他人作為衡量幸福生活
和人生意義的標準,
我們的生活會快樂的多。
不刻意渴望快樂
學會與負面共存
馬格里奧說:
「如果經常去關注某個朋友
又去了別的地方,
或者又吃了一頓美餐,
那麼在我看來,
可能你就會有一種
『別人過得比你好』的心理暗示——
一旦有了這種暗示,
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追求幸福。
我認為,
當今人們正越來越渴望快樂。」
同時,摩斯指出,
很多研究表明,
更加願意包容負面情緒的人,
即並不把負能量當作快樂死敵的,
恰是長期以來都對生活
更加滿足的那批人。
她說:「一旦你努力地尋求快樂,
可能會變得非常愛評判,
厭惡生活中負面的事情,
然後你會因生活中的不美好
而苛責自己。」
基於以上的原因,
她建議人們對生活的起伏
採取更加堅忍的態度,
人們需要接受
隨時會來的負面情緒,
而不是試圖消滅它們。
幸福感
是自然而然出現的
寫「感恩日記」或者對他人抱有善意——
這些都是小技巧而已。
但不可否認的是,
這些技巧確實能夠提升個人幸福感,
立刻能夠帶來某種滿足的情緒。
(參見影片:如何在十分鐘里提升幸福感。)
但千萬別指望這些竅門
能快速讓心情有大幅好轉,
也不要質疑自己的真實感受。
幸福就像一個膽小的動物。
一旦你停止追逐它,
你就會發現,
幸福會便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