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 6 個平常舉動,最傷孩子的心,出現心理問題!再不改就晚了!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11-12 08:58
  • 更新:2018-11-21 15:14

父母的這 6 個平常舉動,最傷孩子的心,出現心理問題!再不改就晚了!

(圖/shutterstock)

 

父母無意間的舉動,

正在大大的傷害孩子的心!

父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最好的。

但往往,他們一些不經意的舉動,

卻深深的傷了孩子的心。

以下是總結孩子最不喜歡父母的 6 個舉動,

父母們都對照看看,

如果有的話就趕快改正,

沒有的話更好,那就看完勉勵自己,

讓自己以後不會犯相同的錯誤。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拿孩子作對比

據調查顯示,下面這句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

是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話。

可見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嚮往更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

誰家孩子考試得了第一,

誰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確實會讓家長們羡慕不已。

但是作為家長,

不應該把太多關注點,

放在別人家孩子身上,

應多發掘自己孩子的閃光點,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再好,

也總有隱藏的缺點,

不能因為自家孩子的一點技不如人,

就否定他,這樣只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

對 3,000 餘名學齡兒童,

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

其中一個問題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是:

「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

怕他們吵架」。

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

但其實,你們的每一次爭吵,

每一次歇斯底里,

都深深印在孩子的腦海裡,

從而在他們的心裡烙下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痕。

我見過許多因為父母吵架而不敢回家,

不敢和父母對視的孩子。

也見過許多因為童年父母吵架的心理陰影,

而對戀愛、婚姻感到恐懼的成年人。

事實證明,

在和睦溫馨的家庭長大的孩子,

性格外向陽光,

對生活總是積極向上。

而在爭吵不斷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

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對世界總是充滿著敵意和抱怨。

在他們的心裡,永遠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

 

三、對孩子偏心

不要忘了「哥哥姊姊」,

其實也還小,還只是孩子

有個朋友是全職主婦,家庭狀況不錯,

大家都勸她生二胎,給孩子添個伴。

她卻淡淡的說,二胎說著容易,做著真難。

我理解她的想法。她是家裡的長姐,

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家裡只有她一個的時候,

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

吃得好玩的好,過的很開心。

 

但後來有了弟弟妹妹,

父母的愛就被分了一大半去,

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弟弟妹妹,

好玩的東西不能跟弟弟妹妹搶,

她雖是長姐,但畢竟也是個孩子。

她說,從那個時候起,

自己仿佛是個被遺棄的孩子,

父母把所有的愛和目光都給了弟妹,

對她連關心都少的可憐。

她不恨父母,但是她不敢生二胎。

那段往事讓她嘗到被冷落、被遺忘的滋味,

她沒有辦法保證自己能做到絕對的公平,

所以寧願不生二胎,

也不要讓孩子將來和她受一樣的苦。

家庭關係中,

父母一旦對孩子偏心,

被冷落的那一個,

就極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哪怕是孩子成家立業之後也依然存在。

 

四、對孩子撒謊

孩子不哭鬧,

不代表他不記得你的承諾。

有段時間工作很忙,

連續幾個週末都沒有休息。

本來答應了睿睿要帶他去遊樂場玩,

結果一拖就拖了兩個星期,

直到第三週的週五晚上,

我向睿睿保證這次一定會帶他去的,

結果第二天,又被公司叫去處理突發狀況…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以後,

我完全忘記了要帶睿睿去遊樂場的事了。

睿睿看著我疲憊的樣子,

沒有生氣哭鬧,只是平靜的說了一句:

「媽媽,你今天還是沒帶我去遊樂園,

你不是說過答應別人的事情,

就一定要做到嗎?

可是媽媽沒有做到,

我以後都不敢相信媽媽了。」

聽到這話,我的心一沉。

我沒有想到在睿睿心裡,

媽媽已經變成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了。

我連忙跟睿睿道歉,

承諾以後一定會言而有信,

對於無法確保的事情,絕不瞎許諾了。

很多時候,

家長為了一時的目的或訴求,

而對孩子敷衍許諾,

等到孩子達到了父母的要求時,

父母又會推三阻四的不予兌現。

久而久之,

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就會大打折扣,

甚至再也不願相信父母了。

 

五、不陪伴孩子

我想請家長們想一下,

多少次孩子想讓你陪他做遊戲,

你卻以工作忙為理由屢屢推脫?

多少次孩子想和你分享一件趣事,

你卻盯著手機螢幕目不轉睛,

隨意敷衍的嗤笑兩句?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賺錢,

而犧牲掉了陪伴孩子的時間,

以為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

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愛。

但是看過很多採訪後我發現,

家庭富裕卻內心孤獨的孩子比比皆是,

但家庭一般,卻獲得父母較多陪伴的孩子,

都過的十分快樂。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的父親是公司高管,

整天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五個手指都能數的過來。

小男孩經常問爸爸,

為什麼總是沒時間陪他呢?

父親回答他,因為爸爸要掙錢給你花啊。

後來,小男孩問爸爸一天可以賺多少錢啊,

父親說將近 1,000 元吧。

小男孩默默記心裡,

一個月後,小男孩跟爸爸說,

爸爸,這是我所有的零用錢,總共 500 元,

可不可以買你半天的時間,陪陪我呢?

 

那位爸爸聽完這話,眼淚刷的就流了下來,

此刻他的心裡只有對兒子滿滿的歉意,

他答應兒子以後會儘量多抽時間陪他,

再也不當「候鳥」爸爸了。

研究表明,

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

內心往往極度缺乏安全感,

內向自卑,不願與他人太過親近,

甚至對父母也像陌生人一樣冷漠疏離。

 

六、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放手讓孩子多去做喜歡的事,

當他最大的夢想推手。

最近超有名的印度電影《隱藏的大明星》,

講述一個女孩經歷了重重挫折之後,

實現夢想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

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這個女孩喜歡唱歌,且十分有才華,

但在印度這個視女人為男人財產的國家,

女性根本不配擁有夢想。

小女孩的父親不僅摔壞了她的吉他,

砸了她的電腦,甚至還打鼓勵她的媽媽。

她自知在這樣的環境,完全不可能實現夢想。

那段時間,她不再唱歌,

不再「叛逆」,但也不再笑了。

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十分痛苦的事,

還會逐漸失去生活的激情,厭惡生命。

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卻偏要他去學鋼琴;

孩子喜歡寫小說,父母覺得是不務正業,

強行潑滅了他所有的創作渴望。

 

父母的這樣做,孩子不但不會「臣服」,

還會激起反抗心理,甚至會開始恨父母,

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愛他們。

其實,對於孩子的各類想法,只要不會太荒謬,

家長們不妨讓孩子

大膽去嘗試,去創造,

去盡情享受他們喜歡的世界。

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夠過的開心快樂,不是嗎?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ubraveheart)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