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都不舉手!到底為什麼?
今年上了一堂課名為國際談判與協商,
為英語授課,幾乎3/4以上都是國際學生。
我身為接受純粹「典型台灣教育」的學生,
早已習慣當老師拋出問題時,台下一片寂靜;
但我被眼前超過1/5以上學生舉手,
搶著回答老師問題的景象給震驚,感受到文化的衝擊。
為何台灣學生總是不舉手?很多人都會說原因是「教育體制」。
從小老師在台上告訴我們正確答案,所有事情都有所謂標準的答案;
我們不被允許問「奇怪的問題」,我們只負責學那些「對的事情」。
但是,問題真的僅僅如此嗎?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舉手?不回答?不發言?
最後我歸類了幾個答案,也想同時用這些答案去探討,
「造成我們不舉手、不回答問題的價值觀背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一、不可以「不一樣」
記得小時候當做出脫序行為時,問著為什麼不可以,
總會得到「大家都這樣,你為什麼要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
我們總記著那句「不可以不一樣!」
不可以大家都沒說話的時候,我在說話;
課堂上鴉雀無聲時,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會顯得如此「異樣」,「好愛出鋒頭」,
我們害怕被這樣評論著,而且我們往往常這樣評論別人,但這是學習的正確途徑嗎?
你的履歷如何跟別人不一樣?
長大後為了找工作,我們開始寫履歷,卻發現要開始思考「我哪裡不一樣」?
如果過去這麼多的「都一樣」,又怎會變成「不一樣」呢?
如果要讓別人記得你,
那就應從自己的生活中開始,不要害怕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做不一樣的事情,
應該去思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如果為了「充實履歷」去實習、交換,豈不就是是為了「不要不一樣嗎?」
不是以上事情皆不能做,而是為什麼要做?
如果總是抱著「大家都...我沒有怎麼辦?」的心情,我們永遠不會和別人不一樣。
二、這樣不對!太多的否定扼殺「蠢問題」
記得小時候有許多的「造句笑話」嗎?
舉例題目:吃香。答:我很喜歡吃香蕉...
這樣的句子在我的年代,鐵定是一分也拿不到的,
但是,這個句子真的錯嗎?
害怕自己的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失去創造力!
最近蘋果報導中指出,國小二年級的孩子在學校國語期末考,
注音寫國字「ㄍㄢˇ ㄐ一 」,小孩寫成「趕雞」,結果被老師用紅筆圈起來。
結果許多人反而留言支持小朋友,題目沒有上下文、同音不同字,寫「趕雞」一點都沒錯,
還有人認為老師太古板,扼殺孩子的思考和創意,「為什麼不能趕雞?老師歧視農家子弟」!
你有發現嗎?漸漸地我們害怕自己的答案不是「標準答案」,
我們失去當初願意去「嘗試」的能力,創造答案的可能,
我們害怕那個答案不如預期,我們害怕答案跟老師要的不同,
然而「今天的事實不代表明天依然為事實!」
所以西方教育教導學生不要死記答案或害怕思考。
怕問蠢問題?其實沒有所謂的蠢問題!
台灣的教育體制,導致學生害怕問「蠢問題」,但其實不應該有問題被稱之為「蠢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不應該被那樣的評論,發問者不該感到害怕,傾聽者也不該這樣否決。
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說西方教育多好,每一個體制都有屬於適用的文化背景,
在引進任何包含法律、教育制度時,
若不考慮各國文化、背景價值差異,都會釀成無可彌補的悲劇,
而生活在體制內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回應?我們真正要的又是什麼?
真的是教育體制的錯?
自己的態度其實更重要!
最後,我想分享一次經驗作為本文的結尾。
我曾擔任某新書發表會的主持人,當在座的老師進行教學分享,
主題正是教老師如何激勵學生發言、問問題,
有位老師認為,
「孩子在小時候最愛問問題,但因我們的教育方式,
扼殺了他們問問題的能力,漸漸地他們就不問了」
幽默的是,身為教育體制的執行者,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卻都「做不到」從自己開始改變。
反過來看,身為受教者的我們又是什麼態度呢?
反正老師也教得爛,能混過就好?
又將問題拋回給教育體制?
我們真的活在體制內而無法掙脫了嗎?或許我們都該好好思考!
CMoney小編的話
小編非常認同台灣學生不發問的弊病,
因為害怕自己被冠上出鋒頭的標籤,
更害怕自己回答錯誤,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
漸漸地我們的思維愈來愈窄,創意力也愈來愈低,
只講求單一的答案,競爭力持續下降...
因此,如何培養獨立思考非常重要,
言之有理、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特色才是進步的開始,
才讓自己愈來愈有價值,競爭力也大幅提升!
更加了解這個概念,建議閱讀:獨立思考
更多【教育】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唷→ 親子Fun程式